昨夜三更转向西,明眼宗师为指迷。
若于话下寻端的,未免泥中又洗泥。
昨夜三更转向西,明眼宗师为指迷。
若于话下寻端的,未免泥中又洗泥。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深所作的《颂古八首》中的第七首。诗的内容以禅宗问答的形式展开,通过描述夜晚行者迷失方向的情景,引导人们寻求真理。"昨夜三更转向西"描绘了在黑暗中摸索的情境,暗示了人生或修行中的困惑与迷失。"明眼宗师为指迷"则强调了有智慧的高僧(宗师)能为迷茫者指点迷津,提供指引。
"若于话下寻端的"进一步指出,如果仅仅停留在言语层面寻找答案,可能陷入循环论证,无法触及事物的本质("端的"即真实)。"未免泥中又洗泥"形象地比喻这种在理论探讨中不断反复,如同在泥泞中清洗泥土,却难以洗净尘埃,达到彻悟。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鼓励人们在探索真理时要超越表面,直指本心,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
大哉观自在,善观诸音声。
而于诸音声,不作音声见。
是见亦寂灭,亦无寂灭者。
由是离众苦,处处得解脱。
分身十方刹,救度于一切。
然于救度中,而无救度想。
如春在百花,不分长短枝。
又如月在水,不分大小器。
寻声随所念,平等获利益。
是三十二应,十四无畏法。
无量方便门,一一皆成就。
一一成就处,当体皆如幻。
我观如幻相,愿作如幻赞。
若有见闻者,当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