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真谷口成深隐,少谷柴门故自开。
药裹书签蒙不理,海鸥江鹳日相回。
子真谷口成深隐,少谷柴门故自开。
药裹书签蒙不理,海鸥江鹳日相回。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子真谷口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首句“子真谷口成深隐”,点明了隐士所处的环境——子真谷口,一个远离尘嚣、幽静深邃的地方,暗示了隐士选择在此隐居的原因,是对世俗生活的逃避或是对自然的向往。
接着,“少谷柴门故自开”一句,通过描述隐士的住所——少谷的柴门,自然而然地开启,展现出一种自在、随性的生活态度。柴门的开启,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开放,更象征着心灵的敞开,愿意接纳外界的来访者,同时也表明了隐士与外界的某种联系和交流。
“药裹书签蒙不理,海鸥江鹳日相回”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隐士的生活细节。药裹和书签的“蒙不理”,说明隐士专注于自然和内心的修养,不为外物所动,体现了他的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世界的宁静。而“海鸥江鹳日相回”,则以自然界中的海鸥和江鹳作为隐士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们的频繁造访,不仅增添了生活的情趣,也寓意着隐士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以及他超脱世俗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隐士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洛阳三月春无主,桃花落尽清明雨。
名园接叶暗栖烟,可教莺燕无言语。
陌头车骑何纷纷,顾盼似空游女群。
柔情薄射伊水月,倦思怕领龙山云。
就中八姨最年少,上马临风殊窈窕。
白日凄迷天暗垂,万姓游魂随一笑。
当时宰相名国忠,几回并辔朝真龙。
绡裙六幅行委地,峡水拖入华清宫。
杜陵老翁惯饥饿,半生只对山妻卧。
酸眼惊看绝世姿,错认九天元女堕。
此翁向后攒百忧,潼关战骨堆心头。
始知昔日眼中见,宝钗银㔩皆干矛。
君不见巍巍文武开周国,削义降仁褒姒色。
再观青史发长叹,丹脸双刀古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