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庐阜历千峰,莲社花宫处处逢。
听瀑乍疑龙起斗,窥岩常蹑虎遗踪。
灯来绝壑僧初定,云满虚堂晓未钟。
怅望风林秋又改,故吾空在却疏慵。
三年庐阜历千峰,莲社花宫处处逢。
听瀑乍疑龙起斗,窥岩常蹑虎遗踪。
灯来绝壑僧初定,云满虚堂晓未钟。
怅望风林秋又改,故吾空在却疏慵。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庐山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之美与禅意之深。首句“三年庐阜历千峰”,点明了诗人三年间遍访庐山千峰的经历,展现了其对自然的深切探索和热爱。接下来,“莲社花宫处处逢”一句,将庐山的美景比作佛门中的莲花与宫殿,暗示了庐山不仅自然景观迷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与宗教意义。
“听瀑乍疑龙起斗,窥岩常蹑虎遗踪”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瀑布如龙腾跃、岩石上仿佛可见猛虎足迹的情景,展现了庐山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神秘的野性之美。诗人在这里运用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官体验,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庐山的雄伟与壮丽。
“灯来绝壑僧初定,云满虚堂晓未钟”则转向了庐山的静谧与禅意。深夜里,山中寺庙的灯火照亮了幽深的山谷,僧人正在静心修行;清晨时分,云雾弥漫于空旷的殿堂,似乎连晨钟都还未响起。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庐山夜晚与清晨的不同景象,也暗示了佛教修行的寂静与超脱,体现了诗人对庐山禅宗文化的深刻感悟。
最后,“怅望风林秋又改,故吾空在却疏慵”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变迁与时光流逝的感慨。秋天的风吹过树林,带来了季节的更替,而诗人却感到自己虽身在庐山,但内心却因忙碌或疏懒而未能真正融入这美好的自然之中。这一句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是对自己心灵状态的反思,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生活的深沉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庐山的壮丽风光与禅宗文化,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是一首富有意境与哲思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