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营寺日,野老在朝时。
栋宇山林净,松杉土壤宜。
海尘留法雨,檀施寄禅枝。
接地多先垄,春秋拟合祠。
昔人营寺日,野老在朝时。
栋宇山林净,松杉土壤宜。
海尘留法雨,檀施寄禅枝。
接地多先垄,春秋拟合祠。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沉的山林寺庙景象。"昔人营寺日"暗示着过去的年代里,有人在此精心建造了寺庙,体现了对佛法和修行的重视。"野老在朝时"则将时间拉回到诗人所处的时代,暗示着即使在世俗权力中心,仍有对隐逸生活的怀念。
"栋宇山林净"描绘了寺庙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山林的清幽为寺庙增添了宁静的氛围。"松杉土壤宜"进一步强调了寺庙选址的适宜,松杉象征坚韧与长寿,与禅修的精神相契合。
"海尘留法雨,檀施寄禅枝"表达了佛法如海,普降法雨,檀香供奉寄托着信徒们的虔诚。"接地多先垄"可能是指寺庙周围的田地,暗示着农耕与佛教的共生,生活与精神的平衡。
最后两句"春秋拟合祠",预示着这座寺庙将在岁月更迭中成为人们纪念和祭祀的对象,表达了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整体上,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寺庙的沧桑变迁以及人们对精神归宿的向往。
欲为龙池游,束装戒蓐食。
鸡鸣天未曙,呼儿重蜡屐。
潆洄溯寒溪,砍荦疲乱石。
迢迢万丈岭,宛转苍龙脊。
山高吐朝气,恍不辨咫尺。
俯听雷雨声,仰逐猿猱迹。
委蛇度花坞,绿净草可席。
喜如出笼槛,身轻飞鸟掷。
不辞双足茧,远探蛟龙窟。
传闻此山巅,旧有沧海色。
迩来三十年,潭湫亦枯荻。
至今应江潮,尚浮鸥鹭集。
至理竟未解,对之空太息。
不如西湖游,挥篙泛瑶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