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生西方,盈匡度可揣。
钦天精其数,常人昧兹旨。
谓月向西行,岂有就东理。
试看蛾眉时,常自申位始。
既至轮满夕,则在卯宫矣。
所见向西者,盖不由乎已。
古人有精喻,谓磨盘走蚁。
新月生西方,盈匡度可揣。
钦天精其数,常人昧兹旨。
谓月向西行,岂有就东理。
试看蛾眉时,常自申位始。
既至轮满夕,则在卯宫矣。
所见向西者,盖不由乎已。
古人有精喻,谓磨盘走蚁。
这首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新月》,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新月运行轨迹的观察与思考。
诗中首先描述了新月从西方升起,逐渐填满天空的过程,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精确观察。接着,诗人引用“钦天”这一古代天文官职,强调了对天象的精确计算与理解,而“常人”则显得对此无知或忽视,形成对比。
诗人进一步探讨了人们对于月相变化的传统认知误区,指出人们普遍认为月亮自西向东移动,但实际上,月亮的移动方向是由地球的自转决定的,而非月亮本身的运动。通过“蛾眉时”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月亮在不同时间点的位置变化,并指出月亮满圆之时,实际上位于卯宫(古代十二地支之一,对应现代的星座位置),这与人们的直观感受不符。
最后,诗人引用“古人有精喻,谓磨盘走蚁”这一比喻,巧妙地将月亮的运行比作磨盘上的蚂蚁,形象地解释了月亮看似在天空中移动,实则是地球自转造成的视觉效果,而非月亮自身在天空中的实际行走。这一比喻不仅生动有趣,也蕴含了深刻的科学道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深入浅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整首诗通过对新月运行规律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天文知识的广泛涉猎和深厚造诣。
朝出蓟北门,去去复何止。
挥戈越飞狐,驱兵渡黑水。
风劲每折胶,天寒欲堕指。
羽书日三至,军营夜五徙。
杀风半夜来,悲笳数声起。
虏阵屯隔河,勇悍更莫比。
恐孤推毂恩,向前决生死。
一鼓锋始交,再鼓敌披靡。
三鼓收成功,天山定三矢。
使者奏甘泉,捷书报天子。
生系左贤主,悬首槁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