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向东湖十载前,遐心长寄水云边。
偶来隔竹闻清磬,为爱新凉上小船。
生计百年三事衲,名山到处一家禅。
从师乞得閒房住,愿执巾瓶侍法筵。
久向东湖十载前,遐心长寄水云边。
偶来隔竹闻清磬,为爱新凉上小船。
生计百年三事衲,名山到处一家禅。
从师乞得閒房住,愿执巾瓶侍法筵。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初次探访东湖,拜访契如和尚时的心境与所见所感。首句“久向东湖十载前”,透露出诗人对东湖的深厚情感,虽已多年未至,但心中始终怀有向往之情。接着,“遐心长寄水云边”一句,以“遐心”形容诗人的心灵长久地寄托在山水之间,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切依恋。
“偶来隔竹闻清磬,为爱新凉上小船。”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偶然来访时的情景:隔着竹林,传来清脆的钟声,令人心旷神怡;于是,诗人乘着小船,享受着初秋的凉爽,进一步深化了对宁静、和谐环境的喜爱之情。
“生计百年三事衲,名山到处一家禅。”这两句则揭示了诗人对佛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将一生的生计比喻为“三事衲”,即僧人的衣食住,强调了佛教生活简朴的本质。同时,无论走到哪座名山大川,都希望能找到一处禅院,表达出他对佛法修行的执着与热爱。
最后,“从师乞得閒房住,愿执巾瓶侍法筵。”诗人表达了希望得到师父的许可,能在寺院中居住,亲自参与法会,以实际行动支持佛法传播的愿望。这一愿望不仅体现了他对佛教的虔诚,也反映了他对清净修行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佛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清净修行的追求,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作品。
白颢应潜运,朱明时浸沉。
回飙释炎溽,虚堂延夕阴。
帘透云光薄,池涵苔色深。
萤火穿野蒿,床下莎鸡吟。
如何袗絺子,伫受凉气侵。
素月出东岭,飞轮迥自撍。
金波没远汉,翠霭掩修林。
茂篁无疏影,栖鸟有骇音。
泠泠鉴冰簟,悠悠涤子襟。
玩兹不成寐,兀坐思难任。
北牖湛清酤,东窗开玉琴。
不惜断琴弦,但恐伤琴心。
伤心在何处,宛在沧江浔。
劳我伐木意,丛桂祗萧森。
四民皆天职,嗟农独苦辛。
所以古哲王,巡省及兹辰。
箫鼓吹豳诗,训迪良谆谆。
东郊土脉动,好鸟鸣芳春。
桑间拂其羽,催耕一何频。
乘时播嘉种,原隰何畇畇。
念兹民所天,珠玉安足珍。
一日苟不作,饥寒将立臻。
勿惜沾体劳,但忧年岁屯。
沾体劳尚可,岁屯伤我民。
忆昔先皇时,端居轸郊闉。
载赓悯农咏,丕扬烈祖仁。
禁苑籍千亩,雨旸雩百神。
玉食岂不足,贵令四海均。
九重高结念,况尔谋其身。
古人有良言,岁计在于寅。
岂伊公家赋,妇子亦相亲。
春风正发育,万物皆鲜新。
勉以东作力,伫见西成禋。
明月皎夜光,出自河汉东。
众星烂以繁,牵牛正当中。
永怀乘槎人,上与河源通。
溯游往从之,杳杳将安穷。
至人淩倒影,千载幸一逢。
愿言揽其袪,一洗尘埃空。
乘风游汗漫,历历天九重。
有志未能就,忧心徒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