銮舆翠盖始东巡,隆准依然泗上身。
父老已非丰沛旧,尘埃谁识帝王真。
八千子弟空歌楚,百二河山竟去秦。
莫道四方须猛士,商山閒杀采芝人。
銮舆翠盖始东巡,隆准依然泗上身。
父老已非丰沛旧,尘埃谁识帝王真。
八千子弟空歌楚,百二河山竟去秦。
莫道四方须猛士,商山閒杀采芝人。
这首诗《歌风台》由明代诗人王鏊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权力更迭、英雄末路的感慨。
首联“銮舆翠盖始东巡,隆准依然泗上身”,描绘了帝王东巡的情景,以“銮舆翠盖”象征帝王的尊贵与威严,而“隆准”则暗指帝王的相貌特征,此处巧妙地将帝王与历史上的刘邦相联系,通过“泗上身”暗示其起于微末,最终成就大业。
颔联“父老已非丰沛旧,尘埃谁识帝王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昔日的父老已非往日丰沛之地的旧人,世事沧桑,尘埃中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帝王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这一联揭示了历史人物在时间长河中的模糊性,以及后人对历史人物理解的局限性。
颈联“八千子弟空歌楚,百二河山竟去秦”,借用了项羽与刘邦的历史典故,通过“八千子弟”与“百二河山”的对比,表达了对英雄末路的惋惜。项羽的八千子弟英勇善战却最终失败,而刘邦虽得天下,却也未能长久保有江山。这句诗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偶然性,英雄与命运之间的纠葛。
尾联“莫道四方须猛士,商山閒杀采芝人”,以商山四皓为例,讽刺了统治者对人才的忽视。商山四皓本是隐居的高人,却因时局需要被召入朝廷,成为辅佐新帝的重要力量。此联表达了对统治者只重武力、轻视文治的批评,同时也体现了对隐逸之士的尊重与欣赏。
整体而言,《歌风台》一诗通过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诗人对权力、英雄、历史变迁以及人才利用的独到见解,语言凝练,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