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不可游,言遵大海南。
海南多风涛,水浊高云阴。
方舟靡所届,汤汤迷山岑。
蜃气为楼台,帝阍遐且深。
下怒吞舟鱼,上惊垂云禽。
阳侯仰天啸,渊客中夜吟。
我欲叩洪钟,蒲牢增哀音。
素女曳霓旃,为我拂剑镡。
恍惚不复见,悲风吹远林。
轻世世何极,鲁连难为心。
燕赵不可游,言遵大海南。
海南多风涛,水浊高云阴。
方舟靡所届,汤汤迷山岑。
蜃气为楼台,帝阍遐且深。
下怒吞舟鱼,上惊垂云禽。
阳侯仰天啸,渊客中夜吟。
我欲叩洪钟,蒲牢增哀音。
素女曳霓旃,为我拂剑镡。
恍惚不复见,悲风吹远林。
轻世世何极,鲁连难为心。
这首诗《七哀(其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子升所作,描绘了一幅壮阔而充满神秘色彩的海上景象,以及诗人面对此景时复杂的情感体验。
开篇“燕赵不可游,言遵大海南”,诗人表达了对北方燕赵之地的留恋与不舍,转而踏上前往南方大海的旅程。接着,“海南多风涛,水浊高云阴”描绘了南方大海的险恶与神秘,波涛汹涌,海水浑浊,乌云密布,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
“方舟靡所届,汤汤迷山岑”描述了船只在海上航行的艰难,仿佛没有尽头,四周被茫茫大海所包围,连山峦都显得模糊不清。接下来,“蜃气为楼台,帝阍遐且深”运用神话般的想象,将海市蜃楼比作宫殿,而“帝阍”则象征着遥远而难以触及的神界之门,进一步强化了大海的神秘与不可知性。
“下怒吞舟鱼,上惊垂云禽”通过鱼和鸟的反应,侧面表现了大海的威力与恐怖,鱼儿在海中愤怒地翻腾,鸟儿在空中惊慌失措。紧接着,“阳侯仰天啸,渊客中夜吟”更是以神话中的海神阳侯和深海中的幽灵,形象地描绘了大海的狂暴与深邃。
最后,“我欲叩洪钟,蒲牢增哀音。素女曳霓旃,为我拂剑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他想要借助洪钟和神话中的动物蒲牢来表达哀伤之情,同时,素女(传说中的仙女)也以她的力量帮助诗人,拂去剑上的尘埃,似乎在暗示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或希望的存在。
“恍惚不复见,悲风吹远林”则描绘了诗人情感的波动与变化,恍惚间,一切美好与希望似乎都已消失,只剩下悲凉的风吹过远方的树林,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轻世世何极,鲁连难为心”则是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幻莫测的感慨,以及对古代英雄鲁仲连(鲁连)的敬仰与自问,是否能像鲁连那样,在乱世中保持独立而高尚的心志。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面对大海这一自然奇观时的复杂心理状态,既有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无奈与挣扎。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