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东南第一王,眼看此地六兴亡。
东缘有酒登京口,西为无鱼忆武昌。
非复虎臣陪殿上,空馀猩血泣祠旁。
何年并建琅玡庙,共对淮山草木长。
曾是东南第一王,眼看此地六兴亡。
东缘有酒登京口,西为无鱼忆武昌。
非复虎臣陪殿上,空馀猩血泣祠旁。
何年并建琅玡庙,共对淮山草木长。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曾经辉煌一时的东南之王,如今却只能目睹自己曾经的领地经历了六次兴衰。诗人通过对比现实与历史,表达了对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的感慨。
"东缘有酒登京口"一句,显示出诗人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怀念,而"西为无鱼忆武昌"则透露出诗人的失落和渴望。这里的"京口"和"武昌"都有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它们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
"非复虎臣陪殿上"一句,表明了诗人对于过去辉煌时刻的怀念,那时候还有勇猛的将士守护着宫殿。而现在,只剩下猿猴在庙旁啼泣,显得十分凄凉。这里的"虎臣"象征着力量和保护,而"空馀猩血泣祠旁"则是对现实的无奈描述。
最后两句"何年并建琅玡庙,共对淮山草木长"表达了诗人对于重建往日荣耀的一种渴望,但这种渴望似乎与眼前的荒凉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里的"琅玡庙"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建筑,而"淮山草木长"则描绘了一幅时间流逝、万物皆老的画面。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充满了历史沧桑感和个人情感的抒情之作。它通过对比现实与过去,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辉煌的怀念以及对当前状况的无奈。
门前客三千,帐下兵十万。
人生可意事,随手风雨散。
不如一编书,相伴过昏旦。
岂惟洗贫病,亦足捍患难。
老夫垂八十,岩电尚烂烂。
孤灯对细字,坚坐常夜半。
吾儿幸能继,书亦未残断。
安知不遭时,清庙荐玉瓒。
不然老空山,亦足化里闬。
我死斯言存,观者有追叹。
病夫喜山泽,抗志自年少。
有时缘龟饥,妄出丏鹤料。
亦尝厕朝绅,退懦每自笑。
正如怯酒人,虽爱不敢釂。
一从南昌免,五岁嗟不调。
朝廷每哀矜,幕府误辟召。
终然敛孤迹,万里游绝徼。
民风杂莫徭,封域近无诏。
凄凉黄魔宫,峭绝白帝庙。
又尝闻此邦,野陋可嘲诮。
通衢舞竹枝,谯门对山烧。
浮生一梦耳,何者可庆吊。
但愁瘿累累,把镜羞自照。
秋风戒寒雨三日,空村无人暮萧瑟。
北窗书生万卷书,齿豁头童真可惜。
轮囷新蟹黄欲满,磊落香橙绿堪摘。
兴来尚能气吞酒,诗成不觉泪渍笔。
士生蓬矢射四方,扫平河雒吾侪职。
湖中隐士倘可逢,握手与君谈至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