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犹清,冷风乘急,遥送万丝斜陨。听水翻雷迅。
冒雾湿,但觉衣裘皆润。
乱山烟嶂外,轻寒透、未免强忍。
崎岖危石,耸峭峻岭,都齐行尽。指引。
看负弩旌旗,谩卷空、排素阵。
向晚收云,黎明见日,渐生红晕。
堪叹萍泛浪迹,□事无长寸。
但新来纤瘦,谁信非因病损。
梅雨犹清,冷风乘急,遥送万丝斜陨。听水翻雷迅。
冒雾湿,但觉衣裘皆润。
乱山烟嶂外,轻寒透、未免强忍。
崎岖危石,耸峭峻岭,都齐行尽。指引。
看负弩旌旗,谩卷空、排素阵。
向晚收云,黎明见日,渐生红晕。
堪叹萍泛浪迹,□事无长寸。
但新来纤瘦,谁信非因病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中秋天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梅雨犹清,冷风乘急,遥送万丝斜陨。听水翻雷迅。冒雾湿,但觉衣裘皆润。" 这几句诗通过对雨和风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深秋的萧瑟气氛。梅雨可能指的是像梅花一样细腻的雨丝,这种描写常见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用以形容细雨。冷风和冒雾则加强了秋天的凉意,让人感到衣裳都被湿润。
"乱山烟嶂外,轻寒透、未免强忍。崎岖危石,耸峭峻岭,都齐行尽。指引。看负弩旌旗,谩卷空、排素阵。" 这段诗句中,诗人形容了山的险峻和自己在这片乱山之中行走的情景。"轻寒透"表明天气已经转凉,而"强忍"则可能暗示诗人内心的坚韧或是对自然力的敬畏。山石的崎岖和峻岭形容了山势的险恶,而最后几句则描绘了一种军旅生活的场景,旗帜在空中飘扬,阵列整齐。
"向晚收云,黎明见日,渐生红晕。堪叹萍泛浪迹,□事无长寸。但新来纤瘦,谁信非因病损。" 这部分诗句转而描写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景色的变化。晚上云收去,早晨太阳升起,天边渐渐出现红晕,是秋日常见的景象。而"堪叹萍泛浪迹"可能是在感慨生命如同浮动的水草一般无常。最后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新来纤瘦"意味着体态变得消瘦,而"谁信非因病损"则是对外界是否相信他因病而瘦的质疑。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