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台敞华构,杰阁开巃嵷。
灵飙下虚亭,万籁闻天聪。
过松含浙沥,戛竹鸣琤琮。
清池逆素浪,碧草翻幽丛。
神仙足官府,中有瀛洲翁。
坐绝簿书劳,门无车马踪。
振衣木叶下,一啸千山空。
长安旧尘土,极目东华东。
起看十二楼,迥在高寒中。
君王垂衣坐,礼重古秩宗。
怀哉夙夜心,上与明神通。
平生陈无已,再拜曾南丰。
上界接高躅,南都怀昔逢。
兹亭实名胜,有意相追从。
临朝送山甫,作颂惭清风。
崇台敞华构,杰阁开巃嵷。
灵飙下虚亭,万籁闻天聪。
过松含浙沥,戛竹鸣琤琮。
清池逆素浪,碧草翻幽丛。
神仙足官府,中有瀛洲翁。
坐绝簿书劳,门无车马踪。
振衣木叶下,一啸千山空。
长安旧尘土,极目东华东。
起看十二楼,迥在高寒中。
君王垂衣坐,礼重古秩宗。
怀哉夙夜心,上与明神通。
平生陈无已,再拜曾南丰。
上界接高躅,南都怀昔逢。
兹亭实名胜,有意相追从。
临朝送山甫,作颂惭清风。
这首诗描绘了南京太常刘先生清风亭的壮丽景象和宁静氛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雅的和谐统一。
首句“崇台敞华构,杰阁开巃嵷”描绘了清风亭的宏伟建筑,崇高的台阁展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势。接着,“灵飙下虚亭,万籁闻天聪”则以灵动的自然风韵衬托出亭子的超凡脱俗,仿佛能听到天地间的细微声响,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过松含浙沥,戛竹鸣琤琮”通过松树与竹子的生动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浙沥的松声与琤琮的竹鸣交织成一曲和谐的自然乐章。“清池逆素浪,碧草翻幽丛”进一步渲染了清风亭周围的静谧与清新,清池的波光与碧草的绿意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接下来,“神仙足官府,中有瀛洲翁”将清风亭与仙境联系起来,暗示这里不仅是一个现实中的亭阁,更是一个远离尘嚣、充满仙气的地方。“坐绝簿书劳,门无车马踪”表达了主人远离官场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振衣木叶下,一啸千山空”则通过主人公的动作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
最后,“长安旧尘土,极目东华东”将清风亭置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中,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与对未来的展望。“起看十二楼,迥在高寒中”则以十二楼的高耸与寒冷,象征着清风亭的超凡脱俗与孤高独立。“君王垂衣坐,礼重古秩宗”通过君王的礼遇,进一步强调了清风亭作为文化圣地的地位。“怀哉夙夜心,上与明神通”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与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与上天沟通的愿望。
“平生陈无已,再拜曾南丰”提到两位古代文人,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上界接高躅,南都怀昔逢”则将清风亭与历史上的文化盛事相联系,强调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兹亭实名胜,有意相追从”表达了对清风亭独特魅力的赞美,并希望追随其精神风范。“临朝送山甫,作颂惭清风”则以送别山甫的场景,表达了对清风亭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自谦于无法完全表达其美好。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清风亭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美与人文精神,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
钟山毓灵秀,宝坊炫丹雘。
王气接闉阇,冷飙洒岩壑。
泉球石罅锵,松籁空中落。
吐词极名理,摛藻骋奇作。
嘉会难重期,斯游谅云乐。
矢言谢嚣烦,永志在寥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