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发钜野泽,夕济洪河流。
九流信渺渺,九曲良悠悠。
瓴注捣淮泗,箭溜齧徐州。
昆崙去几许,孟门犹未休。
汩日有馀浊,滔天无厌浮。
我行季夏月,北风何飕飕。
昔渡限无梁,今汎有方舟。
鸣橹顺洪涛,扬帆逐轻沤。
岸上谁家叟,伫立河之洲。
望而不得语,披发且行讴。
薪竹少暇日,堤防无良谋。
为我谢河伯,无为吾民忧。
川灌何足喜,云旗成漫游。
请从挟羿矢,宁假事屈游。
朝发钜野泽,夕济洪河流。
九流信渺渺,九曲良悠悠。
瓴注捣淮泗,箭溜齧徐州。
昆崙去几许,孟门犹未休。
汩日有馀浊,滔天无厌浮。
我行季夏月,北风何飕飕。
昔渡限无梁,今汎有方舟。
鸣橹顺洪涛,扬帆逐轻沤。
岸上谁家叟,伫立河之洲。
望而不得语,披发且行讴。
薪竹少暇日,堤防无良谋。
为我谢河伯,无为吾民忧。
川灌何足喜,云旗成漫游。
请从挟羿矢,宁假事屈游。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渡过黄河的壮丽景象与内心感受。开篇“朝发钜野泽,夕济洪河流”以时间的流转和空间的转换,展现了渡河旅程的开始与结束,巨野泽与黄河的对比,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壮阔。
“九流信渺渺,九曲良悠悠”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黄河曲折蜿蜒、水流浩渺的景象,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瓴注捣淮泗,箭溜齧徐州”则通过比喻,形象地描述了黄河水势之猛,对下游地区的影响之深。
“昆崙去几许,孟门犹未休”将黄河源头与孟门山相连,进一步强调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黄河历史与地理知识的了解。接下来的“汩日有馀浊,滔天无厌浮”则直接点明了黄河的浑浊与奔腾不息,体现了黄河的自然特性。
“我行季夏月,北风何飕飕”将时间与季节相结合,描绘了夏季渡河时的自然环境,北风的凛冽与季节的炎热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旅途的艰难感。
“昔渡限无梁,今汎有方舟”对比了过去与现在的渡河方式,从无桥到有舟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接下来的“鸣橹顺洪涛,扬帆逐轻沤”生动地描绘了渡河时的场景,橹声与波涛声交织,帆影与泡沫相伴,充满了动态美。
“岸上谁家叟,伫立河之洲”描绘了一位老者在河洲上伫立的场景,他或许在等待,或许在思考,这一细节增添了诗歌的人文关怀,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望而不得语,披发且行讴”表现了诗人与老者的交流障碍,以及老者通过歌唱表达情感的方式,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沟通。
“薪竹少暇日,堤防无良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黄河泛滥的担忧,以及治理黄河的困难与挑战。
“为我谢河伯,无为吾民忧”表达了诗人对河神的祈祷,希望河神能保佑人民免受洪水之苦,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最后,“川灌何足喜,云旗成漫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同时也暗含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提醒人们不应仅满足于表面的美景,而应关注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请从挟羿矢,宁假事屈游”借用古代射箭英雄羿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智慧与勇气解决问题的决心,呼吁人们面对困难时不放弃,寻求解决之道。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渡河旅程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社会现实的复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