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之脉脉鼻通禅,砺以磷磷齿得坚。
月可为供烟可饵,醉宜作佛饱宜仙。
大千梵界开金粟,第一祥书奏玉年。
报尔无忧更无病,与山同体寿绵绵。
参之脉脉鼻通禅,砺以磷磷齿得坚。
月可为供烟可饵,醉宜作佛饱宜仙。
大千梵界开金粟,第一祥书奏玉年。
报尔无忧更无病,与山同体寿绵绵。
这首诗《有以桂与栗相饷者酬诗五十六言》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桂”和“栗”这两种自然界的馈赠,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界的赞美。
首联“参之脉脉鼻通禅,砺以磷磷齿得坚”,诗人以“参”和“砺”为喻,生动地描绘了“桂”和“栗”的特质。其中,“参”象征着“桂”的香气深沉而持久,如同禅宗的智慧,让人在品味中得到心灵的净化。“砺”则代表了“栗”的质地坚硬,如同磨砺牙齿,使人更加坚韧不拔。这两句诗巧妙地将自然界的两种元素与人的精神品质联系起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
颔联“月可为供烟可饵,醉宜作佛饱宜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诗人将“桂”与“月”、“栗”与“烟”巧妙结合,既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也寓意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无论是“月”作为供品,还是“烟”作为食物,都暗示了自然界的万物皆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醉宜作佛饱宜仙”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既可以享受世俗的欢愉,也可以追求精神上的超脱,展现出一种既入世又出世的生活哲学。
颈联“大千梵界开金粟,第一祥书奏玉年”,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栗”比作“金粟”,象征其珍贵与价值,同时也暗指佛教中的“大千世界”。这一联不仅赞美了“栗”的物质价值,更将其上升到精神层面,寓意着人生的丰富多彩和无限可能。同时,“第一祥书奏玉年”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的美好与生命的宝贵,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敬畏。
尾联“报尔无忧更无病,与山同体寿绵绵”,诗人以“无忧无病”和“与山同体”表达了对自然界的向往和对长寿的渴望。在这里,诗人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一种超越世俗的、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状态。这种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命的尊重,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桂”和“栗”这两种自然界的馈赠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对自然界的热爱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颂扬、对生活的哲思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天狗蚀月岁靖康,血战于野龙玄黄。
神鳌夜泣九渊沸,翠华日薄寒无光。
主忧臣辱誓万死,直以只手支扶桑。
燕山六月雪花大,节旄零落肌肤伤。
关河萧条月色苦,扶风扬沙吹雁行。
子卿归来典属国,茂陵树老愁云荒。
至今勋业昭简册,大书特书遗典章。
承承堂前春昼永,牙笏金鱼堆满床。
芝兰玉树竞娟秀,陶令松菊凝秋芳。
盈缸酿酒介眉寿,槐阴覆阶萱草长。
忠宣盛泽实其美,宜尔子孙宜尔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