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来降诞为官家,堪笑群胡赞佛牙。
手软阿师持磬钹,面甜童子执幡花。
纵饶黎庶无知识,不可公王尽信邪。
捧拥一函枯骨立,如何延得寿无涯。
比来降诞为官家,堪笑群胡赞佛牙。
手软阿师持磬钹,面甜童子执幡花。
纵饶黎庶无知识,不可公王尽信邪。
捧拥一函枯骨立,如何延得寿无涯。
这首诗以讽刺的口吻描绘了僧侣们在处理佛牙时的滑稽场景。首句“比来降诞为官家”似乎在暗示佛牙被当作珍宝或权力象征,由官员管理。接着,“堪笑群胡赞佛牙”一句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讽刺和嘲笑,将僧侣们对佛牙的赞美视为荒谬。
“手软阿师持磬钹,面甜童子执幡花”描绘了僧侣和儿童在仪式中的角色,手软的阿师(和尚)拿着乐器,面带甜笑的童子手持旗帜花朵,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对仪式的参与方式,同时也暗含了对这种形式主义的批评。
“纵饶黎庶无知识,不可公王尽信邪”则进一步指出,即便普通人可能缺乏宗教知识,但君主和官员不应盲目相信僧侣们的说法,暗示了对僧侣权威的质疑。
最后,“捧拥一函枯骨立,如何延得寿无涯”将话题转向了对佛教中追求长生不老的讽刺,通过描述僧侣们恭敬地捧着一函枯骨(可能指佛骨舍利),质疑这种做法如何能带来永恒的生命,进一步深化了对佛教某些教义的批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幽默而辛辣的语言,对当时社会中僧侣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佛教信仰中的某些现象进行了讽刺和反思。
愚轩卧病空瓶储,市米不得如求珠。
邻翁馈麦穗盈筥,或揉或簸喧庭除。
磨雷隐隐破霜瓣,家童执爨烟生厨。
须臾粥成劝我食,齐眉举案烦妻孥。
病馀聊复润喉吻,软滑盈盈如膏酥。
宛然长粳欲争长,加以白豆为参舆。
童儿作颦若不足,老夫大笑为有馀。
虎头食肉非不美,回视利害为何如。
平生不耕啖此物,垄头汗滴惭耕夫。
淡中有味足养福,为君努力餐一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