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入吴江眼倍明,长谼雨立万□□。
仙翁曾下辽天鹤,诗老犹传跨海鲸。
夜榜风蒲嗟去国,秋山云履趁寻盟。
凭谁剪取半江水,要听寒潮枕底鸣。
路入吴江眼倍明,长谼雨立万□□。
仙翁曾下辽天鹤,诗老犹传跨海鲸。
夜榜风蒲嗟去国,秋山云履趁寻盟。
凭谁剪取半江水,要听寒潮枕底鸣。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明的吴江之滨,感受到万象更新、景色如画的美好情境。"路入吴江眼倍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惊叹和欣赏,而"长谼雨立万万"则描绘了一种连绵不绝的大气磅礴的雨景。
接下来的"仙翁曾下辽天鹤,诗老犹传跨海鲸"两句,用了神话中的仙翁和古代的诗人作比喻,表达了对前贤遗风的追思与怀念。仙翁驾鹤而行,象征着超凡脱俗;诗老跨海乘鲸,则是古代传说中才子佳人的形象,这两句诗通过历史文化的叙述,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想象空间。
"夜榜风蒲嗟去国,秋山云履趁寻盟"则转入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怀念。夜晚的风声中,似乎能听见过去岁月的回响,而秋天的山色里,诗人在寻找那些曾经的承诺或誓言。
最后两句"凭谁剪取半江水,要听寒潮枕底鸣"则是对自然景观的直接感受。"凭谁剪取半江水"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无尽变化的赞叹,而"要听寒潮枕底鸣"则描绘了一种静谧与和谐,似乎在倾听着自然界中最细微的声音。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历史文化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感悟。
重来时节又秋深,黄菊香中一炷沈。
浑觉去年无限恨,物华人意总如今。
年年月色是中秋,莫为今宵海上楼。
要得长圆真妄意,放教微暗亦良筹。
步金砖上颜仍好,颓玉山前德尽柔。
生怪嫦娥苦羞涩,都缘瞋不强公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