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佳李实如拳,西湖尽眼铺芳莲。
景仁不从乡贤饮,为此乐论方穷研。
周衰官失畴人散,钟律要眇谁能传。
近人欺众出私意,最可闵笑房生颠。
如光初不辨宫羽,是非得失安敢专。
每烦教谕累百纸,顽如铁石不可镌。
王李阮胡相诋毁,各执所学何妨偏。
景仁家居铸釜斛,欲除民瘼恐未然。
要须中和育万物,始见大乐之功全。
小桃佳李实如拳,西湖尽眼铺芳莲。
景仁不从乡贤饮,为此乐论方穷研。
周衰官失畴人散,钟律要眇谁能传。
近人欺众出私意,最可闵笑房生颠。
如光初不辨宫羽,是非得失安敢专。
每烦教谕累百纸,顽如铁石不可镌。
王李阮胡相诋毁,各执所学何妨偏。
景仁家居铸釜斛,欲除民瘼恐未然。
要须中和育万物,始见大乐之功全。
这首诗是一位文人对友人景仁的邀请和对彼此之间文学、音乐理论的探讨。开篇“小桃佳李实如拳,西湖尽眼铺芳莲”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美景,桃李争妍,西湖波光粼粼,但景仁却不参加乡间的宴饮,这可能是因为他对当地的学术风气有所不满或是对个人修养的坚持。
“为此乐论方穷研”显示了诗人对于音乐理论有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接着,“周衰官失畴人散,钟律要眇谁能传”表达了对古代礼仪、音乐的失传以及寻找能够继承这些文化遗产的人才的忧虑。
“近人欺众出私意,最可闵笑房生颠”批评了当时一些人借学术名义进行个人操弄和欺骗,导致学术界的混乱。诗人的立场是明确的,他认为应当追求真知灼见,而不是被表面的知识所迷惑。
“如光初不辨宫羽,是非得失安敢专”可能在强调音乐理论上的某种分歧,或者是在讨论如何判断一件作品的好坏。诗人似乎在寻找一种评判标准,这种标准应当是公正无私的,不应偏听一面之词。
“每烦教谕累百纸,顽如铁石不可镌”则表达了对于传统学问和教育方式的反思,认为单纯的灌输式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知识像铁石一样难以打磨入人心。
“王李阮胡相诋毁,各执所学何妨偏”可能是在描述当时文人的争论,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学说,这种争论虽然看似有分歧,但也是一种正常的学术现象,不必过于苛责。
“景仁家居铸釜斛,欲除民瘼恐未然”则是对景仁宅邸中进行某种文化活动的描述,或许是在讨论如何通过这些文化活动来改善民众的生活状态,但诗人对于这种努力的成效持有怀疑态度。
最后,“要须中和育万物,始见大乐之功全”表达了对教育和学术的最高追求,即通过平衡和谐的方式培养万物,让每个人都能够达到其内在的完善,从而体现出“大乐”的美好境界。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学术、音乐、教育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当时文化生活中种种现象的批评与自我期许。
臣有千古哀,覆水一去难再回。
臣有三寸舌,染丝一黑难再白。
丈夫瓦裂声名亏,汉不我得将安为。
吞声长哀送苏武,忠肝惟有青天知。
烟沙萧条压冰雪,心事凄凉泪成血。
谁怜魂魄老边尘,空有丹心曕汉阙。
目断关河夕照迷,茂陵烟树草萋萋。
将身不似云边雁,犹得年年故国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