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西诸郡邑,清丽甲螺川。
高髻多渔妇,深山半淀田。
文章兵火废,人物革朝偏。
故老今谁在,飘蓬瘴海边。
湖西诸郡邑,清丽甲螺川。
高髻多渔妇,深山半淀田。
文章兵火废,人物革朝偏。
故老今谁在,飘蓬瘴海边。
这首诗描绘了湖西诸郡邑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变迁,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浓郁的地域特色。
首句“湖西诸郡邑,清丽甲螺川。”以“甲”字强调湖西诸郡邑的清丽之美,超越了螺川,奠定了诗中景物的高雅基调。接下来,“高髻多渔妇,深山半淀田。”通过渔妇的高髻和深山中的半淀田,展现了当地渔民的生活状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画面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文章兵火废,人物革朝偏。”这两句转折,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战争与灾难使得文化断层,人物更迭,社会秩序混乱,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和平稳定的渴望。
最后,“故老今谁在,飘蓬瘴海边。”诗人询问着,昔日的老人们如今还有谁健在?他们是否还在那瘴气弥漫的海边漂泊流浪?这一问,不仅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也蕴含了对时代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深深关切。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明末清初时期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以及诗人对于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巳忝阳春游,再陪琼瑶作。
首岁与君同,名区践初约。
芳风散入林,阴霭递相薄。
微雨点春城,流云荡仙阁。
楼当望远立,酒共凭高酌。
树里梁王台,水际夷门郭。
伊余本孤踪,事主乏明略。
偶因负郭田,解印归丘壑。
閒居道心增,日恋空门乐。
安得拙病躯,放达长此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