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造视群生,各如抱中儿。
非因果哀乐,亦自为笑啼。
阿保纵解意,那得无啼时。
当饥幸一饱,心已不在饥。
谁知登崇山,足土固不离。
荣士或见此,秋气旋乘之。
触物感斯集,不知何事悲。
悾恫百年尽,俛首归污泥。
精气生已泄,那有魂相随。
矫枉而过正,亦受前贤嗤。
我慕鲁仲连,阅世同儿嬉。
见首不见尾,焉能赞一辞。
大造视群生,各如抱中儿。
非因果哀乐,亦自为笑啼。
阿保纵解意,那得无啼时。
当饥幸一饱,心已不在饥。
谁知登崇山,足土固不离。
荣士或见此,秋气旋乘之。
触物感斯集,不知何事悲。
悾恫百年尽,俛首归污泥。
精气生已泄,那有魂相随。
矫枉而过正,亦受前贤嗤。
我慕鲁仲连,阅世同儿嬉。
见首不见尾,焉能赞一辞。
这首诗《大造》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本质和宇宙规律的深刻洞察。
首句“大造视群生,各如抱中儿”,以“大造”比喻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将众生比作怀抱中的婴儿,形象地描绘了宇宙与生命的紧密联系,强调了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与独特地位。
接着,“非因果哀乐,亦自为笑啼”揭示了生命情感的自然流露,并非完全由外在因素决定,而是内在情感的自发表现。这种观点超越了传统因果论,强调了个体情感的独立性和真实性。
“阿保纵解意,那得无啼时”则进一步探讨了生命中的痛苦与欢乐,指出即使是最智慧的守护者也无法完全理解生命的所有经历,生命中总有无法避免的痛苦时刻。
“当饥幸一饱,心已不在饥”通过食物的满足来比喻精神层面的满足,说明了人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心灵追求的重要性。
“谁知登崇山,足土固不离”暗示了人生的起伏与不变的根基,无论人生如何波折,最终都离不开生活的土壤,象征着生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
“荣士或见此,秋气旋乘之”提到社会名士也可能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季节更迭的象征意义,强调了生命体验的普遍性。
“触物感斯集,不知何事悲”表达了面对外界事物时,人们可能会产生复杂的情感反应,有时甚至难以分辨悲喜的界限。
“悾恫百年尽,俛首归污泥”描绘了生命的终局,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最终都将回归尘土,体现了生命的短暂与轮回。
“精气生已泄,那有魂相随”则探讨了生命的本质与灵魂的存在,认为生命的力量在诞生时就已经耗尽,死后灵魂无法跟随肉体。
“矫枉而过正,亦受前贤嗤”提醒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能会走向极端,从而受到前辈的批评。
最后,“我慕鲁仲连,阅世同儿嬉”表达了诗人对鲁仲连(战国时期著名义士)的仰慕,认为应当像孩子般纯真地看待世界,保持内心的纯净与自由。
“见首不见尾,焉能赞一辞”则以一种超脱的态度,表示对于复杂的人生现象,难以给出全面的评价或结论,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奥秘的深刻理解和谦逊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生命、宇宙、情感、道德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反思,展现了黄景仁对生命本质的独到见解和对宇宙规律的深刻领悟,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彼美慕陶人,往往犹羹墙。
见山诵陶诗,对菊倾陶觞。
纷纷与时偕,谁能出羲皇。
公方崇大朴,混沌何曾亡。
游神汗漫境,脱屣傀儡场。
寄声谢偃师,巧绝伪自彰。
莫辨仙与人,仙在人中藏。
吾意能契之,吾言不能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