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法相寺可赋亭》
《法相寺可赋亭》全文
宋 / 吴时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尘埃谁复识瞿昙,高座风生玉麈谈。

露浥芙蓉心与净,香浮薝卜鼻先参。

杜陵托兴歌茅屋,山谷留情赋草庵。

试叩禅关闻密语,前三三与后三三。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xiāngtíng
sòng / shíxiǎn

chénāishuíshígāozuòfēngshēngzhǔtán

róngxīnjìngxiāngyánxiāncān

língtuōxīngmáoshānliúqíngcǎoān

shìkòuchánguānwénqiánsānsānhòusānsān

注释
瞿昙:指佛陀释迦牟尼。
玉麈谈:佛教徒讲经说法时使用的道具,象征智慧的交谈。
芙蓉:荷花的别称,象征纯洁。
薝卜:一种香料植物,这里代指香气。
杜陵:指唐代诗人杜甫。
山谷:指宋代诗人黄庭坚。
禅关:佛教中的修行之门。
前三三与后三三:可能暗指佛经中的数字轮回或禅定中的冥想节奏。
翻译
谁还能在尘世中认出瞿昙的身影,他在高高的座位上,清风拂过,谈论着智慧的玉麈
露水润湿了芙蓉花,心灵也变得纯净,香气从薝卜中飘散,最先触动鼻尖
杜甫借茅屋寄托他的情感,山谷间的诗人也钟情于简陋的草庵
试着敲响禅门,倾听那深藏的秘语,前三个三和后三个三,似乎暗示着某种禅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时显的作品,名为《法相寺可赋亭》。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佛教禅宗文化的深厚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

"尘埃谁复识瞿昙,高座风生玉麈谈。"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情状。“尘埃”指代尘世琐事,“瞿昙”是佛教术语,意为“沙门”,即僧侣。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高深佛理的尊崇和向往,以及对于禅师高座上进行佛法讨论的情景描绘。

"露浥芙蓉心与净,香浮薝卜鼻先参。" 这两句则是对内心世界的描写。“露浥芙蓉”比喻清洁无染的心灵,“心与净”强调了内心的纯净;“香浮薝卜”形容禅房中袅绕的香气,诗人通过这种细节感受到了佛法的庄严肃穆。

"杜陵托兴歌茅屋,山谷留情赋草庵。"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环境和生活状态的喜爱与赞美。“杜陵”是唐代诗人杜甫曾居住之地,这里以它比喻自己;“托兴歌茅屋”则显示出诗人对田园生活、山水景色的向往。第二句中的“留情赋草庵”则更加深入,表达了诗人对于简单朴素的禅房生活的留恋和情感寄托。

"试叩禅关闻密语,前三三与后三三。" 这两句是对禅修过程中的体验。“试叩禅关”指的是尝试进入禅定的状态,“闻密语”则可能是指在禅定中听到内心的声音或悟到佛法的奥秘;“前三三与后三三”具体含义不明,可能是一种禅宗中的修行法门或者是对某种精神境界的形象描述。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生活状态和禅定体验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是一篇融合了文学与宗教修行的佳作。

作者介绍

吴时显
朝代:宋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初任江阴县尉,累官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吴时显为官清正,致力改变苛政,监行丰仓,查处蠹弊不遗余力,致遭诬陷。后任朝奏郎、朝清郎,旋迁安丰郡。在安丰兴学校,树教化。绍熙五年(1194)安丰灾害严重,饥民塞途,他开仓赈济,民受其惠。应元二年(1196)上奏三事,皆为政要。吴时显一生以廉能称于时,尤以“不善阿、不苟合、不雷同”律己而得好评。乞休归里,所携只石刻、书箱,别无长物。吴时显工诗,诗作风骨遒劲。
猜你喜欢

癸酉秋怀·其八

摇落又如此,吾今亦变衰。

萧萧馀两鬓,白白但双垂。

清露惟须濯,凉风不用吹。

羸躯休更病,已有老相随。

(0)

林叔君六十生日赋以赠之·其六

石上围棋罢,乘凉坐到明。

烛残须日出,胶尽自河清。

寂寂生前事,茫茫身后名。

一杯空所有,何物是殇彭。

(0)

送李君还秦兼寄怀其舅孔德太史·其一

白头知己尽,而舅最相思。

万里空魂梦,平生此别离。

自矜辞爵早,人恨著书迟。

针药凭谁进,萧条卧疾时。

(0)

重阳后一日承见堂枉顾花下分得六鱼

坐爱林间石,莓苔冷有馀。

霜甘花易食,露湿叶难书。

黄菊日以好,白衣君莫疏。

重阳虽已过,无酒亦愁予。

(0)

摇落·其二

一夕江枫树,清霜叶叶流。

红令秋有色,黄使客多愁。

鸿雁又将至,菰蒋何处求。

无归当岁暮,不忍写离忧。

(0)

菊·其三

篱间鸡犬到,枝叶不成窠。

种处秋阳少,分时暮雨多。

香真吾臭味,影只自婆娑。

老大宜簪汝,其如短发何。

(0)
诗词分类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诗人
晁迥 王尔烈 钱珝 王闿运 徐元杰 谢枋得 郭璞 晁端礼 徐俯 郎士元 袁去华 葛天民 王融 黄公望 安希范 杜安世 陆九渊 庾肩吾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