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明镜台,此言出浮屠。
后来发精义,并谓此台无。
此台已是赘,何况形而器。
圆释正超然,点头会意思。
多谢城山翁,一语迎禅锋。
顾我尘俗人,与物方溶溶。
心如明镜台,此言出浮屠。
后来发精义,并谓此台无。
此台已是赘,何况形而器。
圆释正超然,点头会意思。
多谢城山翁,一语迎禅锋。
顾我尘俗人,与物方溶溶。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文天祥创作的,表达了禅宗中“心如明镜”之理。诗人通过对比一个漆台(即镜子)的清晰与无染,以及它被赋予的佛教意象来探讨心灵的本质和物质世界的关系。
首句“心如明镜台, 此言出浮屠”直接点出了禅学中的重要观念——心灵应当像一面清晰的镜子一般,不被外界所染。"此言出浮屠"则是指这种理念源自佛教经典。
接着“后来发精义,并谓此台无”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学中“明镜台”的更深层次理解,即到达了一种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状态,连这个比喻本身也被抛弃不再需要。
"此台已是赘,何况形而器"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观点,即如果连“明镜台”这样的比喻都显得多余,那么对实物的执着就更是如此。这里的“形而器”指的是一切有形的物质世界。
"圆释正超然,点头会意思"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学中“明镜台”的理解和接受,这种理解超越了字面意义,而是达到了更深层次的精神交流。
"多谢城山翁,一语迎禅锋"表示对长者智慧的感激,诗人通过一句话就能领悟并接纳禅学的精髓。
最后,“顾我尘俗人,与物方溶溶”则是诗人自省之词,意识到自己仍处于世俗之中,与万事万物紧密相连,但同时也在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超越。这里“与物方溶溶”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佛教禅宗中的理念和现实生活,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心灵解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