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京城借永福寺漆台口占似王城山》
《京城借永福寺漆台口占似王城山》全文
宋 / 文天祥   形式: 古风

心如明镜台,此言出浮屠。

后来发精义,并谓此台无。

此台已是赘,何况形而器。

圆释正超然,点头会意思。

多谢城山翁,一语迎禅锋。

顾我尘俗人,与物方溶溶。

(0)
翻译
心灵如同明亮的镜子台,这话出自佛门。
后来有人深入研究佛法,认为这个镜子台并不存在。
这镜子台已属多余,更何况世间万物皆具形体。
圆融的佛法超越凡尘,只需轻轻点头就能领悟。
深深感谢城山翁,一句话触动了禅意的锋芒。
看我这世俗之人,与万物融合无间。
注释
明镜台:比喻心灵的清澈和纯净。
浮屠:佛教徒对佛陀或寺庙的称呼。
精义:深奥的佛法道理。
赘:多余、累赘。
形而器:指世间万物有形之物。
圆释:圆融的佛法解释。
禅锋:禅宗的深刻见解。
尘俗人:世俗之人,指未能超脱红尘的人。
溶溶:形容融为一体,和谐共处。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文天祥创作的,表达了禅宗中“心如明镜”之理。诗人通过对比一个漆台(即镜子)的清晰与无染,以及它被赋予的佛教意象来探讨心灵的本质和物质世界的关系。

首句“心如明镜台, 此言出浮屠”直接点出了禅学中的重要观念——心灵应当像一面清晰的镜子一般,不被外界所染。"此言出浮屠"则是指这种理念源自佛教经典。

接着“后来发精义,并谓此台无”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学中“明镜台”的更深层次理解,即到达了一种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状态,连这个比喻本身也被抛弃不再需要。

"此台已是赘,何况形而器"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观点,即如果连“明镜台”这样的比喻都显得多余,那么对实物的执着就更是如此。这里的“形而器”指的是一切有形的物质世界。

"圆释正超然,点头会意思"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学中“明镜台”的理解和接受,这种理解超越了字面意义,而是达到了更深层次的精神交流。

"多谢城山翁,一语迎禅锋"表示对长者智慧的感激,诗人通过一句话就能领悟并接纳禅学的精髓。

最后,“顾我尘俗人,与物方溶溶”则是诗人自省之词,意识到自己仍处于世俗之中,与万事万物紧密相连,但同时也在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超越。这里“与物方溶溶”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佛教禅宗中的理念和现实生活,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心灵解脱的追求。

作者介绍
文天祥

文天祥
朝代:宋   字:履善   籍贯:浮休道   生辰:1236.6.6-1283.1.9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
猜你喜欢

挽张之洞联

以劳定国则祀;因事有功曰襄。

(0)

挽夏侍郎

比公于古大儒,是经师,是人师,是帝王师,贞素简宸衷,四海尽知刘子雅;

遗疏论天下事,为国计,为民计,为边陲计,死生关气数,九重应哭杜当阳。

(0)

挽彭玉麟联

伟绩建当年,洵无惭一介书生、三朝元老;

忠魂招何处,要只在数椽茅屋、几树梅花。

(0)

挽曾国荃联

骏烈著江南,百战终歼元恶首;

鸿嗷哀冀北,九原犹系老臣心。

(0)

挽任兰生公

天不欲生民,值此饥溺孔怀,顿使福星沉皖水;

公方期报国,讵料功施未尽,惊传噩耗到吴江。

(0)

挽张百熙联

记当年持节南来,学中选士首吾乡,同里九人,感公知遇;

慨此日骑箕西去,海内微师将谁任,大名千古,动我追思。

(0)
诗词分类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诗人
佘翔 释居简 于慎行 虞俦 张宁 袁华 刘绎 黄省曾 江源 黄佐 释今无 谢迁 王庭圭 曹义 梁鼎芬 符锡 李孙宸 张镃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