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悲公。怀衮衣。东国何悲公西归。公西归。流二叔。
幼主既悟偃禾复。偃禾复。圣志申。
营都新邑从斯民。从斯民。德惟明。
制礼作乐兴颂声。兴颂声。致嘉祥。
鸣凤爰集万国康。万国康。犹弗已。
握发吐餐下群士。惟我君。继伊周。
亲睹盛世复何求。
思悲公。怀衮衣。东国何悲公西归。公西归。流二叔。
幼主既悟偃禾复。偃禾复。圣志申。
营都新邑从斯民。从斯民。德惟明。
制礼作乐兴颂声。兴颂声。致嘉祥。
鸣凤爰集万国康。万国康。犹弗已。
握发吐餐下群士。惟我君。继伊周。
亲睹盛世复何求。
这首诗是南朝时期诗人何承天所作的《鼓吹铙歌十五首》中的第二首《思悲公篇》,以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先贤的追思与敬仰。
诗中首先提到“思悲公”,表达了对某位先贤的深切怀念。接着,“怀衮衣”一句,衮衣是古代帝王或高官的礼服,这里借指先贤的崇高地位和卓越功绩。接下来的“东国何悲公西归”,描绘了先贤离世后,东国(泛指国家)的悲伤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对先贤的哀悼和怀念。
“公西归。流二叔”两句,可能是指先贤去世后,国家出现了动荡,比喻先贤的离去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困难。随后,“幼主既悟偃禾复”描述了在先贤的影响下,年轻的君主逐渐成熟,国家再次走向稳定和繁荣。
“圣志申。营都新邑从斯民”表明先贤的智慧和决策得到了体现,国家进行了新的规划和发展,满足了民众的需求。接下来,“从斯民。德惟明”强调了先贤的道德光辉,以及其政策对民众福祉的积极影响。
“制礼作乐兴颂声。兴颂声。致嘉祥。鸣凤爰集万国康”描绘了先贤通过制定礼仪、创作音乐,使得国家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如同凤凰聚集,象征着国家的和谐与昌盛。
最后,“万国康。犹弗已。握发吐餐下群士。惟我君。继伊周。亲睹盛世复何求”表达了对先贤治国理政成就的高度赞扬,以及对其后继者的期望。这里提到的“握发吐餐下群士”形容先贤勤于政务,亲自接触民众,听取意见;“继伊周”则是希望后继者能像伊尹、周公那样,继续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对先贤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国家繁荣、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