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乌夜号》
《乌夜号》全文
唐 / 李群玉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

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

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

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

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hào
táng / qún

céngmèngzhǔwàngqīngfēnglín
yǒuniǎozàijiānxiǎobēiyín

shìshíyuèhēitiānyānshēn
wénshēngshēngtòngrénxīn

qiāoqiāozhèngchángkōngshānxiǎngāiyīn
yuǎntīngzuòchóuhuáqīn

fēishǔhúnkǒngshìhuánshānqín
fēnsànshēngyóuzhìjīn

注释
梦渚:即云梦泽。
是时:此时。
华发:花白的头发。
蜀帝魂:指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
桓山禽:源见”桓山之悲“。
本指悲鸣的鸟。
形容鸟鸣悲切。
翻译
在这波涛拍岸梦里相隔的江水边,一眼望去是漫无边际的青枫林。
有鸟儿在林间,通宵达旦的悲啼鸣叫。
此时正是个没有月亮的黑夜,四周都笼罩在蒙蒙细雨中。
就像听见人生离别的哭声,声声痛入人心。
静悄悄的夜晚还很长,空山中的悲啼之声久久不绝。
我这远方来的人听不下去,坐在这里发愁都白了头发。
假如啼叫的不是帝望化成的杜鹃,也大概是桓山鸟了。
桓山鸟所生的四个儿子长大分赴四海,它们的母亲至今还在哭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夜的寂静与悲凉,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哀伤。

"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开篇即以水波和树木营造出一个宁静而又有些许迷离的夜晚场景。"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诗人听到鸟儿在清晨时分自发出的哀鸣声,如同是对夜的告别,也反映了诗人的心境。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夜色浓重,天空阴沉,四周弥漫着如烟似雾的雨气,这种环境更增添了一份凄清。"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诗人的听觉被突如其来的悲泣声所打动,那声音宛如亲人别离时的哀嚎,让人感到心痛。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深夜无声,只有空山回荡着哀伤的声音。"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诗人作为一个远方的旅者,听到这样的声音,更添了几分思乡愁绪,让人感到心中的忧愁如同头上的花发一般侵袭而来。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这里诗人用了一个比喻,说这个哀伤的声音,不像是古代蜀帝的魂魄,也可能不是桓山上的鸟叫。"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这句话通过对古代四子离散、母亲声音依旧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家庭团聚的渴望和对母亲声音的怀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景物描绘,表现了诗人夜晚时分的孤独感受,以及对亲情的深切思念。

作者介绍
李群玉

李群玉
朝代:唐   字:文山   籍贯:唐代澧州   生辰:808~862

李群玉,唐代澧州人,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
猜你喜欢

梦后有作

酒市歌楼夜未阑,碧云栖梦绕乡关。

关河错谬来时路,星汉参横别后山。

陇树夕阳犹款款,画檐疏雨正潸潸。

何人解放丝纶手,一笑凫鹥共往还。

(0)

戏柬两涯四言二章

我怀良友,寔惟我知。一日不见,引领望之。

望之伊何,子曷也过。曷也过,予谁与歌。

予不予过,我寔望子。岁事峥嵘,日之及矣。

惟予有心,予不可语。不可语,斯亦已耳。

(0)

大宗伯徐公携阿倩见饯娄江命赋之得二绝

飞白传糺坐不空,乍回秋水剪双瞳。

若教携得金陵去,乐府应添明下童。

(0)

朱大夫见贻古鼎辞之而侑以一绝句

博山青袅篆烟孤,未论酬君值有无。

从向匡庐蹑云气,肯从人世觅香炉。

(0)

和张肖甫司马题王阳德使君阳湖别墅十咏·其三纡青阁

小阁疏帘面面开,不知何处送青来。

佛螺欲傍斜阳敛,那有珠丝系得回。

(0)

赠孙章甫·其一

午坛烟暖日迟迟,玉洞群真礼法师。

最是黄庭须早熟,莫教符力不相随。

(0)
诗词分类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诗人
陈叔通 熊式辉 胡适 唐生智 曾琦 罗家伦 朱德 叶圣陶 程天放 冯友兰 张大千 谢觉哉 梁寒操 叶剑英 邵式平 陶铸 姚雪垠 钱俊瑞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