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一派浩千春,俗学寻源却未真。
若道思归与狂简,当年吾道属何人。
中行一派浩千春,俗学寻源却未真。
若道思归与狂简,当年吾道属何人。
这首诗通过对比“中行”与“俗学”,表达了对传统学问精髓的深刻理解与追求。首句“中行一派浩千春”以“中行”象征着正统、传统的学问之道,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河,历经千年仍生机勃勃,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久的生命力。次句“俗学寻源却未真”则指出当前流行的学问(俗学)虽然追寻其源头,但并未真正触及到核心,暗示了现代学术研究可能存在的表面化或偏离本质的问题。
后两句“若道思归与狂简,当年吾道属何人”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如果真的要回归到最纯粹、最简朴的学问之道(思归),那么当年所遵循的学问之道(吾道)究竟属于谁?这里蕴含了对传统学问价值的反思,以及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和传承这种价值的深思。诗人似乎在探讨,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坚守并发扬真正的学问精神,避免被浮躁的世俗风气所侵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传统学问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也体现了其对于时代变迁中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
背弹偷掩,看涔涔双睫。雨后颦山妙真绝。
爱痕留粉颊,湿界香腮,娇模样、应化海棠秋色。
阑干相对话,洒向临歧,盈掬珍珠赠将别。
河满一声声,万点千行,流不断情澜回折。
岂独染、湘妃竹成斑,更似蜡煎心,共鹃啼血。
看西风吹云。只偷年换节,助老欺人。
刚有疏芦瘦柳,为他销魂。残月影,秋烟根。
又豆花、依依遮门。
奈暑气低篷,阴尘笼店,无趣访江村。
良时去,佳期新。怎闲眠闲坐,闲过黄昏。
忆得新秋凉味,画楼平分。嫌酒暖,愁香熏。
到恁时,罗衣温存。空梦著今宵,银河玉阶清露痕。
雪里暗香,水边疏影,霏霏化为烟雾。
灵根抛未尽,料犹在、画檐低处。坠红无数。
怅蜕后游踪,悄然谁顾。家何所。
罗浮缥缈,是伊归路。日暮。
栩栩梦中,尽情丝牵绊,了无头绪。
相思从此始,向纸帐、如闻凄诉。清修自苦。
信明月前身,面尘难住。春无主。
且邀仙蝶,过墙寻去。
几日沉阴,疏林残叶寒成阵。
蝉鸣鸦点不胜秋,秋色和烟暝。片片斜斜整整。
借西下、颓阳绘影。风摇不定,渐起商声,凭阑试听。
凋尽苍颜,江南旧梦今初醒。
小园寂历饱新霜,又蓼疏葵冷。衬出十分幽景。
好料量、擅炉荈鼎。更携笔砚,小坐林间,著书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