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子圆红不似花,绿丛擎出野人家。
亦知吟骨今当换,火候初成独体砂。
似子圆红不似花,绿丛擎出野人家。
亦知吟骨今当换,火候初成独体砂。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景色中的赪桐花,通过精细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生机。"似子圆红不似花"一句,以一种朦胧而又直接的方式捕捉到了赪桐花的特质,它们如同果实般圆润而鲜红,却又与普通花朵不同,既表达了对花色的描绘,也暗示了一种别样的生长状态。
"绿丛擎出野人家"则是画面上另一层意境的展开,"绿丛"指的是树木繁茂的地方,而"擎出"则形象地表达了花朵从这些绿色中探头而出的情景,同时也透露出一丝野趣和生命力。这里的"野人家"既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田园生活,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目中理想化的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接下来的"亦知吟骨今当换,火候初成独体砂"两句,则转向了诗人对自己内在情感的表达。"吟骨"通常用来比喻诗人的才华或是文笔,而"今当换"则可能指的是诗人对于自己艺术风格或是心境的转变。"火候初成独体砂"中的"火候"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冶炼金属时的高温过程,"独体砂"则像是熔炉中初步成型的纯净物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个人才艺或是内心世界的不断打磨和提炼,以求达到更高层次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赪桐花外形特征的描绘,到对自然中生命力的赞美,再到个人的艺术修养与精神追求的表达,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内心世界。
曹娥洛神遍堪舆,保母后出争澜趋。
一时耳目喜新异,九原谁复哀意如。
世人重艺不重义,每以好奇夸好事。
集古金石半丰碑,逝者似为书者累。
八百馀载四字全,政同悬崖三百年。
王畿不悟王元象,不如果也能兴怜。
但道青毡故家物,肯因陵谷怜枯骨。
耳孙犹尔况他人,崇韬安生何可忽。
昭陵之盗犹兰亭,必无可欲乃妥灵。
黄閍前车已如此,安保金蝉之墓终弗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