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庚则伏,狸奴昨外暍死。
遇明则苏,白牯今朝律活。全活全死,全死全活。
死活两忘,是个什么。到这里,也须是个汉始得。
逢庚则伏,狸奴昨外暍死。
遇明则苏,白牯今朝律活。全活全死,全死全活。
死活两忘,是个什么。到这里,也须是个汉始得。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探讨了生死与存在之间的深刻哲理。诗人通过“逢庚则伏,狸奴昨外暍死”和“遇明则苏,白牯今朝律活”的对比,描绘了生命在特定条件下的生与死。其中,“逢庚则伏”暗示了自然规律对生命的制约,“狸奴外暍死”则是具体的生命消逝;而“遇明则苏”则象征着生命在特定条件下得以复苏,“白牯律活”是生命重新获得活力的体现。
接着,“全活全死,全死全活”这一句,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死的理解,强调了生命状态的相对性和多样性。生命既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完全恢复活力(全活),也可能在另一些情况下彻底终结(全死)。这种对生死的辩证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死活两忘,是个什么”,这一问句将读者引向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引导人们超越表面的生与死,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存在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最后,“到这里,也须是个汉始得”,则表达了只有具备某种智慧或境界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并领悟这些深刻的道理。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巧妙地运用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探讨了生死、存在与智慧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宋代禅宗思想的某些特征,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
句里兴怀快阁晴,独登长是费幽吟。
有兴能来故差易,真愁回棹似山阴。
古木阴中屋数椽,下临萦折几山川。
晚来快雨仍新浴,端觉飘飘意欲仙。
渊明生乱世,何意争鹤轩。
念轩非一日,寓说因田园。
不嗟瓶储空,宁叹灶绝烟。
声名向千载,谁得加磨研。
孟轲论尚友,我亦佩此言。
古人未易诬,今代无兹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