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多未归,岂真异乡乐?
乞食投异乡,尚堪救枯涸。
归虽居有庐,势将断藜藿。
官赈亦虚文,得升不施勺。
可怜东西邻,延颈伺沟壑。
碧空梅花枝,吾惭对清酌。
流民多未归,岂真异乡乐?
乞食投异乡,尚堪救枯涸。
归虽居有庐,势将断藜藿。
官赈亦虚文,得升不施勺。
可怜东西邻,延颈伺沟壑。
碧空梅花枝,吾惭对清酌。
这首诗描绘了清朝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与悲惨命运,充满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人姚燮通过对比“流民”与“东西邻”的生活境遇,展现了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之大。
首句“流民多未归”,点明了社会中有一大批流离失所的人,他们尚未找到归宿。接着,“岂真异乡乐?”一句反问,表达了对这些流民在异乡生活的无奈和痛苦的同情。诗人进一步描述了流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乞食投异乡”,即使在异乡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快乐,只能勉强维持生命,如同“尚堪救枯涸”。
然而,即便是回到自己的家乡,流民们也面临着更大的困境。“归虽居有庐,势将断藜藿。”即使回到了有房屋居住的地方,但生活条件却可能更加艰难,甚至面临断粮的危险。官府的赈济也只是形式上的安慰,实际上无法真正解决他们的饥饿问题,“官赈亦虚文,得升不施勺。”
最后两句“可怜东西邻,延颈伺沟壑。碧空梅花枝,吾惭对清酌。”诗人以“东西邻”作为对比,强调了流民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巨大差异。而“碧空梅花枝”则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面对如此凄凉的社会现实,他感到羞愧难当,无法享受眼前的清酒佳肴。整首诗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与不公,以及诗人对底层人民深切的同情与忧虑。
拟龙山、把酒酹西风,西风苦无情。
似秋容不受,骚人登眺,特地慳晴。
依稀两三过雁,何处是方城。
目断危楼外,山远烟轻。
且对黄花一笑,叹浮生易老,乐事难并。
唤遏云低唱,檐溜任霏铃。
问何如、乌纱折角,把芳名、盖取晋参军。
东篱下,阴晴不管,输与渊明。
正莼鲈佳梦绕吴乡,牙樯忍轻离。
向仲宣楼上,凭高举酒,几共灯棋。
曾记少陵留咏,出幕合持麾。
飞盖长安去,华贯平跻。
好是倚门迎笑,恰野堂云壑,菊后梅时。
庆凤雏新长,携手奉莱衣。
抚孤松、绝胜细柳,念征人、徒老玉关西。
归来也,幅巾藜杖,办取追随。
有庞眉、扶杖岘山来,举觞寿南山。
道天怜赤子,相逢钧播,久望毡还。
幸际君王神武,上宰是甘盘。
少运风霆手,整顿何难。
好个霜天时候,听雁门新雁,眺远凭阑。
想经纶心上,一点炳如丹。
抚舆图、真儒事了,把勋庸、留在鼎彝看。
八千岁,四明洞府,一佛人间。
领青油车骑出郊坰,来游晋龙山。
喜水天澄霁,稻畦镰净,榆塞戈闲。
登高谩酬佳节,一笑破苍颜。
剩泛茱萸菊,杯莫留残。
休说参军往事,意当时凝眺,不到长安。
赖座间小异,豪气眇尘寰。
到如今、祗成佳话,记封姨、曾荐众宾欢。
吾曹事,有如此酒,要共弹冠。
自当年、种柳向西门,古今号名州。
对风声策策,浪涛衮衮,又是新秋。
暂为江山弹压,谁得似贤侯。
夜观灯棋里,几共边筹。
休效季鹰高兴,为莼羹鲈脍,遽念吴头。
且安排维楫,相与济中流。
看邦人、尽歌襦裤,愿紫皇、乞与福星留。
令人忆,数行过雁,月在南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