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识诸天界,今为九日游。
寒塘但苍霭,何处访缁流。
钟带西林寺,帆通近郭舟。
凭高揽风物,摇落不胜秋。
旧识诸天界,今为九日游。
寒塘但苍霭,何处访缁流。
钟带西林寺,帆通近郭舟。
凭高揽风物,摇落不胜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九月九日登临半塘寺阁的所见所感。首句“旧识诸天界”,透露出诗人对天界的熟悉与向往,为整首诗奠定了超脱尘世的基调。接着,“今为九日游”点明了时间背景——重阳节,一个传统上人们登高望远、赏菊饮酒的日子。
“寒塘但苍霭,何处访缁流。”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眼前的景象:寒塘之上笼罩着一片苍茫的雾气,似乎在诉说着季节的变换和时间的流逝。诗人不禁思考,在这样的景色中,何处能找到隐居的僧侣,即“缁流”,他们或许能在这份宁静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钟带西林寺,帆通近郭舟。”这两句转向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体验。远处的西林寺传来悠扬的钟声,与近处穿梭于城郭之间的船只形成了一幅动态与静态交织的画面。这不仅展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和谐与安宁的追求。
最后,“凭高揽风物,摇落不胜秋。”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四周的景致,感受着秋天特有的萧瑟与美丽。这里的“摇落”既指自然界中树叶飘落的景象,也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汉书》阙八表,大家为续编。
《周官》称绝学,宣文独专研。
古来多闺秀,名氏世所贤。
我朝论文派,阳湖谁开山。
惜哉皋文子,刻苦不永年。
有弟令馆陶,宛邻集曾镌。
君为其淑女,卓尔家学传。
去年寄我诗,选理精且坚。
展卷再三读,清风生我前。
隐写《柏舟》志,托兴穷风烟。
宁直汉、魏继,悄然《三百篇》。
奈何生不辰,晚遇益迍邅。
自惭才力薄,与为翰墨缘。
腼颜致短语,梦坠吴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