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旧写隐居图,半幅溪藤意有馀。
千顷白云山掩映,满林苍蔼树模糊。
鸟啼幽谷春声早,鹤唳空庭月色孤。
倦客怀归殊未得,临风把玩谩踌躇。
尚书旧写隐居图,半幅溪藤意有馀。
千顷白云山掩映,满林苍蔼树模糊。
鸟啼幽谷春声早,鹤唳空庭月色孤。
倦客怀归殊未得,临风把玩谩踌躇。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隐居图景。首句“尚书旧写隐居图”,点明了画面的主题与创作背景,暗示了画中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韵味。接着,“半幅溪藤意有馀”一句,通过“溪藤”这一材质的描述,不仅展现了画作的质感,也暗含了画家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捕捉。
“千顷白云山掩映,满林苍蔼树模糊”两句,以“千顷白云”和“满林苍蔼”勾勒出一幅云雾缭绕、林木葱郁的画面,山与云的交融,树影的模糊,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静谧氛围。这样的景象,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鸟啼幽谷春声早,鹤唳空庭月色孤”两句,通过“鸟啼”与“鹤唳”的声音,以及“春声早”与“月色孤”的对比,进一步渲染了画面的动态与静态之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与孤独的复杂情感。鸟鸣与鹤唳,是自然界的生命之声,它们在幽谷与空庭中回响,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韵律。而“春声早”与“月色孤”则分别代表了生机与孤独,两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既充满活力又略带寂寥的世界。
最后,“倦客怀归殊未得,临风把玩谩踌躇”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作为“倦客”,他渴望回归,但现实并未给予他实现这一愿望的机会。面对眼前的画作,他只能“临风把玩”,在欣赏之余,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感慨。这两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状态,也触及了人们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普遍思考。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一幅画作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与隐逸之趣,也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