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走仙坛与九渊,三旬涸尽涧中泉。
垤无鸣鹳嗟何及,古有刑鹅法孰传。
父守井槔形似鹤,儿归市籴瘦于猿。
旁人若识农家苦,粝饭藜羹直万钱。
遍走仙坛与九渊,三旬涸尽涧中泉。
垤无鸣鹳嗟何及,古有刑鹅法孰传。
父守井槔形似鹤,儿归市籴瘦于猿。
旁人若识农家苦,粝饭藜羹直万钱。
这首诗描绘了七月干旱时节农夫的艰辛生活。首句“遍走仙坛与九渊”,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农夫为求雨而四处奔波的虔诚与无奈。接着,“三旬涸尽涧中泉”一句,形象地展现了干旱对水源的影响,暗示了农夫面临的严峻挑战。
“垤无鸣鹳嗟何及,古有刑鹅法孰传。”这两句通过对比鹳鸟的哀鸣和古代刑鹅之法的缺失,进一步强调了干旱带来的痛苦和无助感。鹳鸟的哀鸣象征着自然界的反应,而刑鹅之法的缺失则暗示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父守井槔形似鹤,儿归市籴瘦于猿。”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农夫家庭成员在干旱中的生活状态。父亲守着井边汲水,身形瘦弱如鹤,体现了劳作的艰辛;儿子去市场购买粮食,身形瘦削如猿,反映了食物的匮乏。这些细节描绘出了一幅农夫家庭在干旱季节里挣扎求生的画面。
最后一句“旁人若识农家苦,粝饭藜羹直万钱。”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上大多数人不了解农民艰辛生活的感慨。他认为,如果人们能理解农民的困苦,那么一顿粗茶淡饭的价值将远远超过一万钱。这不仅是对农民生活现状的同情,也是对社会公平与理解的呼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宋代农村在干旱季节的苦难生活,以及诗人对农民辛酸境遇的深切同情。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