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
深山乔木底,缄口过平生。
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
深山乔木底,缄口过平生。
这首诗名为《百舌》,创作于宋代,由诗人张舜民所撰。从鉴赏的角度来看,诗中的意境和语言运用都颇有深意。
"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模仿和学习他物之声音的极致追求,但最终却无法拥有自己的独特声音。这不仅是对自然界中鸟类等生物模仿能力的一种描绘,也隐喻着个人在艺术创作或思想表达上的自我寻找与困惑。诗人通过这种比喻,抒发了自己对于个性和独立精神的渴望。
"深山乔木底,缄口过平生。"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隐居生活的景象,诗中的“深山”、“乔木”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遥远的氛围,而“缄口”则意味着沉默不语,这里的“过平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和享受。在这里,“缄口”不仅是物理上的沉默,更有象征意义,暗示了一种心灵上的安宁与超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艺术以及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