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林行尽到岩扃,一昔恬然道味生。
爽籁远随林谷响,飞云时拂栋梁轻。
閒倾仙斝流琼液,高论神方鍊日精。
更想真游成不寐,坐听松韵到黎明。
平林行尽到岩扃,一昔恬然道味生。
爽籁远随林谷响,飞云时拂栋梁轻。
閒倾仙斝流琼液,高论神方鍊日精。
更想真游成不寐,坐听松韵到黎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颂所作的《和俞仲素太博游茅山二首(其一)宿明真观》中的第一首。诗中描绘了作者在茅山游历后,夜宿明真观的宁静与超然体验。首句“平林行尽到岩扃”写出了从平原进入深山的过程,"岩扃"象征着隐秘而清幽的道观。第二句“一昔恬然道味生”表达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恬静和对道家哲理的领悟。
接下来的两句“爽籁远随林谷响,飞云时拂栋梁轻”,通过自然的声音和动态的飞云,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宁静的氛围。诗人品饮仙酒,讨论玄妙的神仙方术,仿佛在修炼日精,提升精神境界。“高论神方鍊日精”形象地展现了这种超脱世俗的对话。
最后两句“更想真游成不寐,坐听松韵到黎明”,诗人沉浸在这样的境界中,不愿入睡,而是静静地聆听松涛声直到天明,表达了对道教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沉醉。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茅山的游历,展现了他对道家思想的追求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体现了宋代理学与自然山水的交融。
秋藕无花寄断丝,拒霜犹学汉宫姿。
锦袍江令还家早,白发秋娘对客悲。
剩水残山留胜概,酸风苦雨失幽期。
未惭寂寞陶彭泽,更把黄花尽一卮。
世乱疲奔走,空伤万事非。
塞鸿还北度,戎马未南归。
乐土居人散,丰年野客饥。
闭门风雨过,一径落红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