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俞仲素太博游茅山二首·其一宿明真观》
《和俞仲素太博游茅山二首·其一宿明真观》全文
宋 / 苏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平林行尽到岩扃,一昔恬然道味生。

爽籁远随林谷响,飞云时拂栋梁轻。

閒倾仙斝流琼液,高论神方鍊日精。

更想真游成不寐,坐听松韵到黎明。

(0)
注释
岩扃:深山中的小屋,隐居之处。
恬然:平静、安详。
爽籁:清脆的声音,如风声。
仙斝:仙人的酒杯,比喻美酒。
翻译
穿过平林终于来到深山中的小屋,一夜之间感受到道的宁静与甜美。
清新的风声远远地随着山谷回荡,飘逸的云朵偶尔轻轻拂过屋梁。
悠闲地举杯,品尝着仙酿般的美酒,讨论着神奇的药方炼制日月精华。
更加向往那真实的仙境,让我难以入眠,只愿坐着倾听松涛直到天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颂所作的《和俞仲素太博游茅山二首(其一)宿明真观》中的第一首。诗中描绘了作者在茅山游历后,夜宿明真观的宁静与超然体验。首句“平林行尽到岩扃”写出了从平原进入深山的过程,"岩扃"象征着隐秘而清幽的道观。第二句“一昔恬然道味生”表达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恬静和对道家哲理的领悟。

接下来的两句“爽籁远随林谷响,飞云时拂栋梁轻”,通过自然的声音和动态的飞云,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宁静的氛围。诗人品饮仙酒,讨论玄妙的神仙方术,仿佛在修炼日精,提升精神境界。“高论神方鍊日精”形象地展现了这种超脱世俗的对话。

最后两句“更想真游成不寐,坐听松韵到黎明”,诗人沉浸在这样的境界中,不愿入睡,而是静静地聆听松涛声直到天明,表达了对道教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沉醉。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茅山的游历,展现了他对道家思想的追求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体现了宋代理学与自然山水的交融。

作者介绍
苏颂

苏颂
朝代:宋

(1020—1101)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苏绅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奉旨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知扬州,徙河南。绍圣末致仕。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
猜你喜欢

和张思广九日韵时王景行有约阻雨不赴

秋藕无花寄断丝,拒霜犹学汉宫姿。
锦袍江令还家早,白发秋娘对客悲。
剩水残山留胜概,酸风苦雨失幽期。
未惭寂寞陶彭泽,更把黄花尽一卮。

(0)

一月一日病中口号

新年犹苦病相侵,白发无持自满簪。
五柳先生莲社约,四明狂客镜湖心。
满城风雨花时过,曲水东西草色深。
明日两峰茅屋下,故人持酒一开襟。

(0)

寓翠岩庵(二首)

莲社僧相引,柴门客屡回。
日高人语静,风远佛香来。
碧爱琅玕绕,红看踯躅开。
便应从此老,城郭有尘埃。
¤

(0)

冬夜(三首)

岁月悲游子,风尘老腐儒。
兵交连北冀,客隐向东吴。
草白秦皇道,天清陆瑁湖。
昔时游乐处,抚事一长吁。
¤

(0)

暮春杂诗(二首)

世乱疲奔走,空伤万事非。
塞鸿还北度,戎马未南归。
乐土居人散,丰年野客饥。
闭门风雨过,一径落红移。
¤

(0)

辛亥七夕

五夜天边辍凤梭,长生殿里望星河。
玉环他日无穷恨,更比牵牛织女多。

(0)
诗词分类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诗人
陈造 王十朋 王夫之 苏辙 杨慎 王安石 张萱 徐熥 陈恭尹 沈周 成鹫 徐渭 刘基 陈维崧 宋祁 皇甫汸 郭之奇 袁宏道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