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室贮秋光,少许逾多许。
手植花开趣更深,枝叶知辛苦。
露蕊向人间,苔盎留痕古。
会得天然澹逸姿,红紫嫌尘土。
斗室贮秋光,少许逾多许。
手植花开趣更深,枝叶知辛苦。
露蕊向人间,苔盎留痕古。
会得天然澹逸姿,红紫嫌尘土。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斗室中的一片秋光,通过“少许逾多许”的对比,展现出空间虽小,却能容纳丰富的自然之美。诗人亲手种植的花朵,不仅增添了趣味,也映射出背后的辛勤与付出。露珠在花蕊上闪烁,仿佛是时间的痕迹,而苔藓在花盆上留下古老的印记,更添了几分岁月的沉淀感。
“会得天然澹逸姿”一句,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与欣赏,认为真正的美在于淡雅与闲逸之中,不需过分的装饰或渲染。“红紫嫌尘土”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纯净自然之美的追求,认为过于鲜艳的颜色反而显得俗气,不如自然之色来得纯粹和高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斗室秋光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精神境界的哲学思考。
丙申二月七,是夕月离毕。
春云忽霮䨴,春雨复蒙密。
绵绵殆三旬,不见天上日。
谪官在淮甸,幽抱常郁郁。
岂无琅邪山,泥泞不可出。
空庭唯蚯蚓,得势互蟠屈。
乘兹积阴气,小穴恣出没。
山禽忽飞下,长嘴啄深窟。
倒曳方力争,强吞遽全失。
食土与巢林,上下非俦匹。
胡然罹此酷,不能保微质。
嗟嗟彼群小,倾夺事匪一。
仪凤去九夷,神龙入泉室。
如何役吾眼,瞻视此小物。
归来因浩叹,自悔成诗笔。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
祇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沿崖涉涧三十里,高下荦确无人耕。
扪萝挽茑到山趾,仰见吹泻何峥嵘。
馀声投林欲风雨,末势卷土犹溪坑。
飞虫凌兢走兽慄,霜雪夏落雷冬鸣。
野人往往见神物,鳞甲漠漠云随行。
我来立久无所得,空数石上菖蒲生。
中官系龙沉玉册,小吏磔狗浇银觥。
地形偶尔藏险怪,天意未必司阴晴。
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虚盈。
谁能保此千世后,天柱不折泉常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