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此日此冯轩,惊见银山大浪翻。
石窟定僧如鬼瘦,斗崖悬树与猿攀。
风雷半夜鲸鲵吼,霜露满天鸳鹤喧。
面面云中千岫出,若为龙象筑长垣。
此生此日此冯轩,惊见银山大浪翻。
石窟定僧如鬼瘦,斗崖悬树与猿攀。
风雷半夜鲸鲵吼,霜露满天鸳鹤喧。
面面云中千岫出,若为龙象筑长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神秘的自然景观。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泾川观音岩的雄伟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首句“此生此日此冯轩,惊见银山大浪翻”开篇即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描绘了观音岩下波涛汹涌、银山翻滚的壮观景象,仿佛让人置身于惊涛骇浪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接着,“石窟定僧如鬼瘦,斗崖悬树与猿攀”两句,诗人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展现了观音岩周围环境的险峻与幽静。石窟中的僧人如同瘦削的鬼影,与悬崖上悬挂的树木和攀爬的猿猴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生动的氛围。
“风雷半夜鲸鲵吼,霜露满天鸳鹤喧”则进一步渲染了观音岩夜晚的动态美。深夜时分,风雷交加,仿佛鲸鲵在怒吼,而天空中布满了霜露,鸳鸯和仙鹤在空中喧闹,动静结合,展现出观音岩夜色的生动与活力。
最后,“面面云中千岫出,若为龙象筑长垣”两句,诗人以广阔的视角,描绘了观音岩周围的群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景象,仿佛是龙象在构筑着一道道长墙,既体现了观音岩的宏伟气势,也寓意着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观音岩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宇宙的哲学思考。
山中有白石,广衍得数亩。
坚瘠不可耕,无用实类某。
朋从从加称,遂为石田叟。
称者非誉辞,我亦甘其受。
杨子许为记,其言食已久。
往往人家见,篇篇灿星斗。
一见一热中,意子独我负。
札剑表心许,何况曾出口。
得非以陋物,不足辱录取。
碑有纪封禅,鼓有示猎狩。
于此逆观文,或可假石寿。
子文侔汉史,其传信无朽。
脱使不多作,难保岁月后。
恃子犹洪钟,应随大小扣。
不应似生吝,吝生亏所厚。
吾石能作言,将以子归咎。
不闻诗所载,草木备群丑。
不信石终遗,不遭点金手。
遑遑日翘伫,拜嘉亦当有。
黔公坐镇封内清,黔公卧治封外平。
碧鸡金马作门戟,复有滇池供洗兵。
黄牛平把宝刀换,春山来劝诸夷耕。
诸夷爱戴非一日,子孙孙子知生成。
雕题花脚最难服,今日推公无孔明。
忆昔先公遇高帝,鼾睡龙怀天不惊。
印如金斗酬百伐,带誓黄河申载盟。
桓桓祖武看公绳,天南别隐一长城。
金汤虽固尚在法,恩信相孚何待征。
古称仆射如弟兄,军中笑歌髀肉生。
国公自进玛瑙觥,醉后还赓出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