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淮逢草色,景候北南分。
烘日生烟浪,含飔荡水纹。
柳才稊逊绿,梅未放先芬。
何必王孙意,东风著处醺。
渡淮逢草色,景候北南分。
烘日生烟浪,含飔荡水纹。
柳才稊逊绿,梅未放先芬。
何必王孙意,东风著处醺。
此诗描绘了诗人渡过淮河时所见之景,以“草色”为主题,细腻地捕捉了春日南北气候差异下的自然景象。
首句“渡淮逢草色”,开篇点题,诗人渡过淮河,眼前一片青葱的草色映入眼帘,既点明了地点,也暗示了季节,为全诗定下清新明快的基调。
“景候北南分”一句,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指出淮河两岸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气候特征,北方与南方的景色在此交汇,形成鲜明对比。
接下来,“烘日生烟浪,含飔荡水纹”两句,生动描绘了阳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微风拂过水面泛起细碎波纹的景象,烘日与烟浪、含飔与水纹的相互作用,营造出一幅动态的春日画卷。
“柳才稊逊绿,梅未放先芬”则将视线转向岸边,柳树刚刚抽出嫩绿的新芽,还未完全展现出其生机勃勃的姿态;而梅花虽未绽放,但已散发出淡淡的香气,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最后,“何必王孙意,东风著处醺”一句,借用了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象的感慨,认为无需追求王孙贵族的奢华享受,春风所到之处皆是醉人的美景,强调了自然之美与生活情趣的和谐统一。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通过对春日草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
阿玉锡者伊何人,准噶尔属司牧臣。
其法获罪应剉臂,何不即斩犯厥尊。
徒步万里来向化,育之塞外先朝恩。
萨拉尔来述其事,云即彼中勇绝伦。
持铳迎面未及发,直进手夺无逡巡。
召见赐银擢侍卫,即命先驱清漠尘。
我师直入定伊犁,达瓦齐聚近万军。
鼓其螳臂欲借一,依山据淖为营屯。
我两将军重咨议,以此众战玉石焚。
庙谟本欲安绝域,挞伐毋乃违皇仁。
健卒抡选二十二,曰阿玉锡统其群。
曰巴图济尔噶尔,及察哈什副以进。
阿玉锡喜曰固当,廿五人气摩青旻。
衔枚夜袭觇贼向,如万祖父临儿孙。
大声策马入敌垒,厥角披靡相躏奔。
降者六千五百骑,阿玉锡手大纛搴。
达瓦齐携近千骑,駾走喙息嗟难存。
荆轲孟贲一夫勇,徒以藉甚人称论。
神勇有如阿玉锡,知方亦复知报恩。
今我作歌壮生色,千秋以后斯人闻。
《阿玉锡歌》【清·弘历】阿玉锡者伊何人,准噶尔属司牧臣。其法获罪应剉臂,何不即斩犯厥尊。徒步万里来向化,育之塞外先朝恩。萨拉尔来述其事,云即彼中勇绝伦。持铳迎面未及发,直进手夺无逡巡。召见赐银擢侍卫,即命先驱清漠尘。我师直入定伊犁,达瓦齐聚近万军。鼓其螳臂欲借一,依山据淖为营屯。我两将军重咨议,以此众战玉石焚。庙谟本欲安绝域,挞伐毋乃违皇仁。健卒抡选二十二,曰阿玉锡统其群。曰巴图济尔噶尔,及察哈什副以进。阿玉锡喜曰固当,廿五人气摩青旻。衔枚夜袭觇贼向,如万祖父临儿孙。大声策马入敌垒,厥角披靡相躏奔。降者六千五百骑,阿玉锡手大纛搴。达瓦齐携近千骑,駾走喙息嗟难存。荆轲孟贲一夫勇,徒以藉甚人称论。神勇有如阿玉锡,知方亦复知报恩。今我作歌壮生色,千秋以后斯人闻。
https://shici.929r.com/shici/urfYPtF3Wv.html
满面娇憨,惟有香颐,含情最多。
看春风暗度,燕支不染;晓霞天韵,越粉慵和。
不语藏愁,无人托闷,枕上交痕手自搓。
嗔人觑,把红衫掩醉,小扇障歌。嫣然亲近如何。
殆软玉酥香未足过。见桃花潋滟,含羞添晕;
梨云浮动,微笑生涡。
夜色偏宜,春心不掩,玳瑁床前争认他。
偎人久,有融融粉汗,偷拭香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