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声与雅乐,今我并无弦。
尚不归莲社,谁能爱秫田。
青山栗里宅,白发义熙年。
嵇阮能逃世,终非出自然。
郑声与雅乐,今我并无弦。
尚不归莲社,谁能爱秫田。
青山栗里宅,白发义熙年。
嵇阮能逃世,终非出自然。
这首诗通过对比郑声(俗乐)与雅乐,表达了对陶渊明生活方式的赞赏与向往。首句“郑声与雅乐,今我并无弦”以音乐为喻,将世俗的喧嚣与高雅的追求进行对比,暗示了诗人内心对于宁静与高洁生活的渴望。接下来,“尚不归莲社,谁能爱秫田”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于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陶渊明所代表的隐逸生活的认同。
“青山栗里宅,白发义熙年”两句,通过描绘陶渊明居住在青山环绕的栗里之中的场景,以及他年岁已高的形象,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这里的“栗里”不仅指地名,也象征着陶渊明精神上的归宿。
最后,“嵇阮能逃世,终非出自然”则借用了嵇康和阮籍两位魏晋时期的名士,他们以逃避世俗著称,但诗人认为真正的超然并非完全脱离自然,而是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诗人对陶渊明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生活方式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高雅生活、自然和谐以及超脱世俗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元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思考与表达。
山庄寂寞信惊猿,鹓鹭行疏亦断魂。
持节过家天借便,引嫌得请帝疏恩。
湘云开处峰峰好,谏纸藏来字字温。
只恐夜深思贾傅,长沙宁久驻轺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