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不闻蛙,城南城北社鼓挝。
儿童争挽垂杨髻,游女偏簪野菜花。
三月三日不闻蛙,城南城北社鼓挝。
儿童争挽垂杨髻,游女偏簪野菜花。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末年至清朝初期三月三日时节,江南地区春日的风俗与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时社会中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首句“三月三日不闻蛙”,以“不闻蛙”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寞的氛围,暗示着季节的转换和自然界的微妙变化。接着,“城南城北社鼓挝”一句,以“社鼓”的敲击声打破宁静,展现出节日的热闹与欢腾,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活力的春日场景中。
“儿童争挽垂杨髻,游女偏簪野菜花”两句,生动地刻画了孩童与女子在春日里的活动。儿童们在垂柳下梳妆打扮,游女则佩戴着野菜花作为装饰,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追求。通过这些生活化的场景,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共处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风俗画卷,展现了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江南地区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我闻仁则荣,亦复必有寿。
斯语试今人,历历多不谬。
猗惟居易公,造化钟神秀。
筮仕登秋台,犴狱无疑奏。
冤者赖平反,溺者赖拯救。
所以薇省超,致声益以懋。
京兆顿增崇,斧钺随资授。
万里屹长城,肃肃风霜透。
小范戚名尊,方叔谋猷旧。
岁暮功已成,飘然拂尘袖。
优游七十春,如松老益茂。
身閒事亦稀,闺壶复无咎。
白首对春晖,齐眉共欢候。
况有诸郎贤,乌台绚衣绣。
人生有如此,岂不验仁厚。
我为拟寿词,更愿如山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