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荔支诗·其十四》
《荔支诗·其十四》全文
明 / 释今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齐]韵

一曲歌残唐祚衰,华清犹见草萋萋。

佳人本爱徵方物,好把虬珠付马蹄。

(0)
鉴赏

这首诗以“荔支诗(其十四)”为题,出自明代诗人释今无之手。诗中借荔枝这一特定物象,寓言历史变迁与人事兴衰,情感深沉,寓意深远。

首句“一曲歌残唐祚衰”,开篇即点出主题,以“一曲歌”象征着历史的转折点,暗示了唐朝国运的衰败。这里的“歌”不仅指音乐,更暗含着历史的叙述与传唱,通过歌声的消逝,形象地描绘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次句“华清犹见草萋萋”,则将镜头转向了历史的某个具体场景——华清宫。华清宫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见证地,也是唐朝盛世的象征之一。如今,这里却只剩下荒草萋萋,与昔日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历史变迁的悲凉感。

后两句“佳人本爱徵方物,好把虬珠付马蹄”,诗人将笔触转向对历史人物的反思。这里的“佳人”既可理解为杨贵妃,也可泛指那些沉迷于享乐、忽视国家大事的统治者。诗人通过“徵方物”(征伐四方的物品)和“虬珠”(龙珠,象征权力与财富)的比喻,表达了对过去统治者追求个人享乐、忽视国家长远利益的批判。同时,“付马蹄”则意味着这些曾经辉煌的物品最终被历史的车轮碾过,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

整首诗通过荔枝这一物象,巧妙地串联起历史的片段,以小见大,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兴衰、人事变迁的深刻洞察与感慨。诗中既有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可能的忧虑,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情怀和人文关怀。

作者介绍

释今无
朝代:明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猜你喜欢

思故人

芳酒一樽虽甚满,故人千里奈思何。

柳拖池阁条偏细,花近檐楹香更多。

(0)

同诸友城南张园赏梅十首·其五

梅台赏罢意何如,归插梅花登小车。

陌上行人应见笑,风情不薄是尧夫。

(0)

代书寄吕库部

周王八骏走天涯,争似君家四宝奇。

郑洛风烟虽咫尺,恨无由往一观之。

(0)

观进黄柑

果州多黄柑,初比橘柚贱。

一朝贡神州,妙极天下选。

使者谨共时,顿首乃敢遣。

(0)

文昌桥

玉马横江直接舻,青鳌长此镇名都。

川云占路通三峡,溪雪冲澜出五湖。

不愧授书初志遂,每思题柱此才无。

未须击楫苍茫里,坐见中流出画图。

(0)

送韩仲文归京口·其二

一点吴山看未了,乡梦悠悠大江表。

夕阳何处认归帆,野树苍烟隔飞鸟。

(0)
诗词分类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诗人
张元凯 王彦泓 苏泂 孔平仲 李新 董嗣杲 霍与瑕 林大春 成廷圭 郑善夫 李锴 童轩 张翥 陶安 孙觌 释绍昙 耶律铸 姜特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