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色鸣钟曲槛凭,隔林经梵听山僧。
宰官身亦称居士,为问西来第几灯。
曙色鸣钟曲槛凭,隔林经梵听山僧。
宰官身亦称居士,为问西来第几灯。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寺庙中的一幕,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宁静与和谐的氛围。诗人站在黎明的曙光中,倚靠在有鸣钟的曲槛旁,静听林间传来的山僧诵经之声,仿佛置身于一片远离尘嚣的净土。"隔林经梵听山僧"一句,生动地刻画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净化与宁静。
接着,诗人以“宰官身亦称居士”这一句,巧妙地将俗世与修行的生活状态相联系,表达了对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问西来第几灯"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考,似乎在询问着通往内心深处光明的道路,充满了哲理意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内心体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闻佛日之名而未识其面,见佛日之相而不闻其言。
心契神交,未识面可也。目击道存,不闻言可也。
如水中月,虽非实见,已有清凉之意。
如狮子吼,虽未发声,已有畏仰之心。
自非真是,恁么人办得恁么事。
众所推许,畴克尔耶。
虽然,孤峰顶上诃佛骂祖,彼佛日也。
一幅丹青默然无说,此佛日也。
孰是孰非,必有明眼人能辨之者。咄!
逍遥之亭在何许,城角西南小溪浒。
水仙粉面浮清波,羽林兵仗森三亩。
六月微风拂面寒,不信人间有烦暑。
借问逍遥真隐徒,西山看雪倒骑驴。
形骸兀兀天壤俱,画手争以丹青模。
大言得罪仅免诛,斥参军事来当涂。
传云此地旧结庐,百年荆棘遗荒墟。
公来相址呼犁锄,双亭化出琼璃铺。
栏干斗角明青朱,四座莹彻纤埃无。
兰芬麝裂陈罂盂,珠履珊珊陪后车。
东瞻宣诏西浮图,晓光夕景迷蓬壶。
爱公心昼如明珠,落成之乐政事馀。
为公歌,劝公醉。
留连亭上能几时,行促星轺还玉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