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
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
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
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
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
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
红乾杏花死,绿冻杨枝折。
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
上天有时令,四序平分别。
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
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
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
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
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
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
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
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
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
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
红乾杏花死,绿冻杨枝折。
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
上天有时令,四序平分别。
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
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
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
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
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冬季节的雪景图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时令变换、万物生长与凋零的感慨。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一句点明时间,设置了整个诗篇的氛围。接着,“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描述了天气的阴冷与雪的突然降临,而“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则展现了雪下不止的持续性和猛烈程度。
诗中的“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通过比喻,将雪花描绘得既轻盈又细腻,增强了画面感。紧接着,“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则表达了冬日严寒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天气变化带来的冷酷。
“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描绘了雪后的景象,其中草木被雪覆盖,河流因而封冻。接着,“红乾杏花死,绿冻杨枝折”则强调了寒冷对植物生长的摧毁作用。
“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万物凋零的同情和哀叹,而“上天有时令,四序平分别”则是对自然规律的认可。
接下来的“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强调了异常气候对生命的影响。紧接着,“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则是诗人对于历史记载中特殊天气现象的引用和思考。
最后,“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表达了对当前异常天气的担忧,以及这种天气与自然规律不符之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界变化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生命脆弱性的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