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雨妨农事,那堪夜复晨。
云浮沧海日,花误洞庭春。
行路悲游子,匡时仰大臣。
未甘栖遁迹,霄汉有通津。
久雨妨农事,那堪夜复晨。
云浮沧海日,花误洞庭春。
行路悲游子,匡时仰大臣。
未甘栖遁迹,霄汉有通津。
这首诗《久雨》由元末明初诗人陈基所作,通过描绘连绵不绝的雨水对农事的阻碍,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社会与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治理的忧虑。
首联“久雨妨农事,那堪夜复晨”,开篇即点明主题,连绵的雨水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更让农民在日夜之间都感到困扰。接着,“云浮沧海日,花误洞庭春”两句,以自然景象的变换隐喻社会的动荡与变迁,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云层遮蔽了日光,花朵错过了春天,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被现实的阴霾所掩盖。
“行路悲游子,匡时仰大臣”则将视角转向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游子在外漂泊,心中满是忧愁;而大臣作为国家的栋梁,肩负着匡正时弊、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重任。这里既有对游子离乡背井的同情,也有对大臣责任重大的期待。
最后,“未甘栖遁迹,霄汉有通津”表达了诗人对逃避现实的不满,同时也暗示了对于解决困境、实现理想之路的坚信。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也不愿放弃追求,相信总有光明的道路可以通向希望与变革。
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深远,既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