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沿江北行,不见江边树。
飒飒芦苇空,栖雁泣如诉。
波涛极冲撞,沙岸已颓仆。
东傍赵屯来,结茅是谁住。
檐破炊烟散,岂足禦风露。
小儿索午饭,病妇织芒屦。
良人籴米出,烟江未明度。
妻儿久待归,颈伫想回路。
今年迁避早,寒衣不曾具。
薄业何能问,苟且遣朝暮。
此地多遗基,向也盛生聚。
关洛几时清,徒激冲冠怒。
客子重吁嗟,半世多窘步。
无位进瞽言,慨此岁月误。
有地不可耕,有天不可吁。
抆泪归来休,三径想如故。
船沿江北行,不见江边树。
飒飒芦苇空,栖雁泣如诉。
波涛极冲撞,沙岸已颓仆。
东傍赵屯来,结茅是谁住。
檐破炊烟散,岂足禦风露。
小儿索午饭,病妇织芒屦。
良人籴米出,烟江未明度。
妻儿久待归,颈伫想回路。
今年迁避早,寒衣不曾具。
薄业何能问,苟且遣朝暮。
此地多遗基,向也盛生聚。
关洛几时清,徒激冲冠怒。
客子重吁嗟,半世多窘步。
无位进瞽言,慨此岁月误。
有地不可耕,有天不可吁。
抆泪归来休,三径想如故。
这首宋代董嗣杲的《次赵屯》描绘了一幅战乱中百姓生活的艰辛画面。诗人乘船沿江北行,只见江边的树木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空荡荡的芦苇和哀鸣的栖雁,营造出凄凉的氛围。江水汹涌,沙滩颓败,暗示着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诗人东行至赵屯,发现茅屋简陋,居住者生活困苦,炊烟稀疏,难以抵挡风雨。家庭成员各自忙碌,丈夫外出买米,妻儿翘首期盼其归,衣物不足,生活艰难。
诗中流露出对战乱导致民生凋敝的深深忧虑,以及对昔日繁荣景象的怀念。诗人感叹自己无位可言,只能徒然感慨岁月的流逝和国家的动荡。他感慨自己虽有土地却无法耕耘,面对天灾人祸无处申诉。最后,诗人拭泪返回,心中仍怀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尽管现实中三径荒芜,但内心深处的记忆犹在。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乱时期底层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杜鹃啼正忙时,半风半雨春悭霁。
酴醾未过,樱甜初熟,梅酸微试。
一种红芳,九苞真色,舞窗翻砌。
自仙樊去后,无人题凤,阑干外、成孤媚。
谁信阳春妙手,锦云机、新番裁制。
东君冷看,如何描摸,天然艳美。
浑欲乘风,又如羞日,做双飞体。
伫骖鸾,称得花前弄玉,与吟箫婿。
丰山在屋前,后坐龙溪龙。
中有人中龙,固穷气自丰。
溪山千万状,朝夕与从容。
浮尘任开阖,本色无淡浓。
我本深村夫,见此更热中。
目睹鹤归云,耳接渔歌风。
徘徊不忍去,乐哉此迎逢。
何当中年留,回顾无宿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