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父老卧田庐,三风十雨我生初。
当春旱熯从来无,枉杀应龙南方居。
请向灵坛焚尪巫,汤祷桑林禹阳旰。
烦忧谁与广川书,居积贸迁非所图。
夕飧元不计朝餔,百钱斗粟莫支吾,因而啸聚岂尽屠。
不见去年艚籴一无倚,抢攘招呼不可止。
巡按焦头太守匿,若辈无知亦弃市。
海滨父老卧田庐,三风十雨我生初。
当春旱熯从来无,枉杀应龙南方居。
请向灵坛焚尪巫,汤祷桑林禹阳旰。
烦忧谁与广川书,居积贸迁非所图。
夕飧元不计朝餔,百钱斗粟莫支吾,因而啸聚岂尽屠。
不见去年艚籴一无倚,抢攘招呼不可止。
巡按焦头太守匿,若辈无知亦弃市。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海滨地区的父老在干旱之年祈求降雨的情景。诗中通过“海滨父老卧田庐”开篇,形象地展现了农民在农田劳作的艰辛生活。接着,“三风十雨我生初”一句,巧妙地将个人出生与特定气候条件联系起来,暗示了对自然现象的深切关注。
“当春旱熯从来无”描述了春旱的严重程度,强调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枉杀应龙南方居”则运用神话传说中的应龙,表达了人们对于降雨的强烈渴望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请向灵坛焚尪巫,汤祷桑林禹阳旰”两句,展现了人们通过祭祀、祈祷等方式寻求神灵的帮助,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自然现象解释的宗教信仰。
“烦忧谁与广川书,居积贸迁非所图”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指出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奈和忧虑,并反思了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夕飧元不计朝餔,百钱斗粟莫支吾”描绘了人们在食物短缺时的困境,强调了生活的艰难。“因而啸聚岂尽屠”则暗示了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最后,“不见去年艚籴一无倚,抢攘招呼不可止。巡按焦头太守匿,若辈无知亦弃市。”通过对比去年的情况,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和官员失职的问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古代农民在干旱年份祈雨的场景,还深刻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铁厓山,铁道人。
戴铁冠,吹铁篴,铁色一尺面,铁衣七尺身。
元精育此老铁汉,铁肝铁胆,穷为义士达荩臣。
百剉不得折,突兀而轮囷。
文章奇倔似生铁,戛然有声惊鬼神。
小语补两汉,大语追先秦。
时流高价购铁语,贵铁不贵金与银。
不从嵇锻搰搰累俗好,不学许耕屑屑称齐民。
天河借水洗铁冠,笑吹铁篴骑玉麟。
而今观化不在世,好在天上参星辰。
惟馀此篇在故纸,铁笔不烂二千春。
山中有白石,广衍得数亩。
坚瘠不可耕,无用实类某。
朋从从加称,遂为石田叟。
称者非誉辞,我亦甘其受。
杨子许为记,其言食已久。
往往人家见,篇篇灿星斗。
一见一热中,意子独我负。
札剑表心许,何况曾出口。
得非以陋物,不足辱录取。
碑有纪封禅,鼓有示猎狩。
于此逆观文,或可假石寿。
子文侔汉史,其传信无朽。
脱使不多作,难保岁月后。
恃子犹洪钟,应随大小扣。
不应似生吝,吝生亏所厚。
吾石能作言,将以子归咎。
不闻诗所载,草木备群丑。
不信石终遗,不遭点金手。
遑遑日翘伫,拜嘉亦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