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处分明世鲜知,古人岂是异肝脾。
谓鳌可钓无传法,视虱如轮有悟时。
老子梦中还说梦,郎君诗外试求诗。
向来柱立埋腰雪,妙在心通不在师。
圣处分明世鲜知,古人岂是异肝脾。
谓鳌可钓无传法,视虱如轮有悟时。
老子梦中还说梦,郎君诗外试求诗。
向来柱立埋腰雪,妙在心通不在师。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刘克庄所作,名为《答陈楙伯二首(其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个人修养和对知识传承态度的诗句。
“圣处分明世鲜知”,开篇便指出在高尚之境界中,世人难以理解其深远的意义。这一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 Saints(圣人)的崇敬,以及这种认识的普遍性缺失。
接着,“古人岂是异肝脾”表达了一种疑问,即古代的人是否真的与现代人有着不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结构。这里用“异肝脾”来形容,既表现了对古人的好奇,又隐含了对于传统知识是否适用于当下的思考。
“谓鳌可钓无传法”,则是在说,即便是捕捉巨鳌这样的壮举,也无法成为一套可以流传的方法论。这句话强调了实践与理论之间不可复制性,暗示着真知的获取并非简单的模仿和学习。
“视虱如轮有悟时”,这里将看待跳蚤(小生物)如同观察车轮一般,体现了一种对微观世界的观察态度,以及在这种观察中获得灵感或悟到的智慧。这一句通过对比强调了作者对于细微之物的尊重和学习态度。
“老子梦中还说梦”,此处提及的是道家鼻祖老子的高深境界,连梦境都能讲述梦境,表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状态。这里通过对老子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先贤智慧的敬仰。
“郎君诗外试求诗”,则是在说,即使在诗歌之外,也要尝试寻找和创作新的诗意。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文学创造不懈追求的态度。
最后,“向来柱立埋腰雪,妙在心通不在师”通过对比古人和现代人的知识传承方式,强调了内在修养与外在学习之间的差异。这里“向来柱立”意指古代智者如同坚固的柱石,“埋腰雪”则象征着深厚的学问和修为,而“妙在心通不在师”则意味着真正的智慧来源于内心的悟达,而非外在教师的教授。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智者及其知识传承方式的尊崇,以及对个人修养与创造力的强调。
儿童十日报日斗,前夜妖蟆生燧光。
瓠子势方吞鲊瓮,蕲州血已到钱唐。
火鳅东掣千寻锁,铁马西驰半段枪。
紫微老人迷醉眼,彩红犹挂米盐商。
麋鹿台前春似海,鸳鸯湖上水如汤。
凶人不有三危窜,义士能无六郡良。
谩说子仪惊贼胆,已闻□□在戎行。
东门猛虎穷投井,尚倚九城松桧长。
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
孤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泪涟涟断送了秋光。
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
夕阳西下水东流,一事无成两鬓秋。
伤心人比黄花瘦,怯重阳九月九,强登临情思幽幽,望故国三千里,倚秋风十二楼。
没来由惹起闲愁。
常记得离筵饮泣饯行时,折尽青青杨柳枝。
欲拈斑管书心事,无那可乾坤天样般纸。
意悬悬诉不尽相思,谩写下鸳鸯字,空吟就花月词,凭何人付与娇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