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许殿卿郭子坤见枉林园·其一》
《许殿卿郭子坤见枉林园·其一》全文
明 / 李攀龙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明时再婴疾,隳官此悠悠。

永言命沮溺,二子乃从游。

田家何所有,樽酒结绸缪。

散发坐园中,辘轳牵寒流。

击我青门瓜,聊且充庶羞。

雨气荡暄浊,披襟御南楼。

开轩纳山色,馀映一以收。

云霞罗四隅,烟火蔽林丘。

伏阴秀禾黍,饷妇媚田畴。

西望华阳宫,若见清河舟。

登临信亦美,旷然销人愁。

愿君爱景光,多暇还相求。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攀龙在明时因病辞官后的生活情景,展现了他与友人许殿卿、郭子坤在林园中的悠闲生活。诗中充满了田园诗意,描绘了自然美景和农耕生活的和谐画面。

首句“明时再婴疾,隳官此悠悠”表达了诗人因病辞官后,在林园中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接着,“永言命沮溺,二子乃从游”提到诗人向往古代隐士沮溺的生活方式,并与友人一同游历,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田家何所有,樽酒结绸缪”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简单与淳朴,通过与友人的聚会饮酒,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享受当下生活的态度。“散发坐园中,辘轳牵寒流”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与友人在园中闲适自在的情景,通过使用辘轳提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击我青门瓜,聊且充庶羞”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共享青门瓜,作为简朴的美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雨气荡暄浊,披襟御南楼”表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界的清新雨气,心情愉悦,与友人在南楼畅谈,远离尘嚣。

“开轩纳山色,馀映一以收”描绘了诗人打开窗户,欣赏山色之美,余晖洒满整个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云霞罗四隅,烟火蔽林丘”则展现了天空中云霞遍布,炊烟袅袅升起,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伏阴秀禾黍,饷妇媚田畴”通过描绘田间劳作的景象,展现了农耕生活的美好与勤劳。“西望华阳宫,若见清河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辉煌的回忆,以及对远方的向往。

最后,“登临信亦美,旷然销人愁”总结了诗人在此地的生活体验,登高远眺,心旷神怡,能够消除心中的忧愁。“愿君爱景光,多暇还相求”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邀请,希望他们能常来共享这份宁静与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辞官后的闲适生活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哲学。

作者介绍
李攀龙

李攀龙
朝代:明   号:沧溟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生辰:1514—1570

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长于七言近体,但后人也批评他的诗歌为“瞎唐诗”。
猜你喜欢

虞美人.梅花

朝来和梦寻春迹。枝上堆残雪。罗浮仙子却嫣然。

花瘦侬怜侬瘦、被花怜。一钩残月朦胧照。

应索何人笑。丁香已结个中词。

凭遍阑干攀折、几回看。

(0)

小重山

杨柳枝头舒眼青。桃花初点注、脸霞匀。

一溪风外卷香尘。思飘渺、落日淡微云。

听唱望仙门。阿谁声细细、背灯昏。

胡沙路远嫁昭君。年年恨、辜负一家春。

(0)

沁园春.仲春独步小园,见风景萧条,感而赋此

春已将酣,三径萧条,小园乍窥。

尽蜂喧蝶闹,难寻香信,燕忙莺懒,空负花期。

柳渐舒黄,草才萌绿,春到贫家也自迟。

清明后、是花风第几,未见桃枝。江南漫说芳菲。

便咫尺、相看风景殊。

怅人间天上,迢迢良晤,云阶月地,暗暗相思。

瀛海波回,云司月冷,一十三年心事违。

徘徊久、愿东风莫误,红药开时。

(0)

满庭芳.题汪氏姑小照

恨煞人生,髫龄易过,几年同笑同颦。

征帆开后,闲想到黄昏。

多少香闺旧事,空赢得、岁月犹存。

销魂处,柳棉荡日,病起见残春。

何人传妙笔,月添风采,花助精神。

道梦里,常逢毕竟非真。

此际披图见也,易当日、未扫眉痕。

云山外,近来乐否,无计共芳樽。

(0)

苏幕遮.落叶

露寒烟,通晓日。几遍飘零,渐放山窗白。

满地残秋虫唧唧。扫处和愁,愁处重堆积。

乍萧萧,还摵摵。疑雨疑人,一夜空猜测。

已是枝头停不得。钟断鸦惊,恨煞西风急。

(0)

生查子.秋夜望月,怀余佩青女士

闲拓碧纱窗,放入玲珑月。

冰簟展银床,凉浸幽花骨。

灭烛露花滋,天外飞鸿没。

千里共婵娟,苦恨音尘阙。

(0)
诗词分类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诗人
蔡戡 方献夫 陈棣 杨杰 王祎 徐树铮 张宪 释子淳 周巽 祝廷华 唐桂芳 吴琏 蒲寿宬 李寄 张九成 阳枋 陈淳 杨芳灿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