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叶红花倚晚晴。垂杨开处暮山明。
依然拄杖浩歌行。
旧日诗词归少作,眼前温饱即人生。
却缘何物遣孤灯。
黄叶红花倚晚晴。垂杨开处暮山明。
依然拄杖浩歌行。
旧日诗词归少作,眼前温饱即人生。
却缘何物遣孤灯。
这首《浣溪沙》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郑骞所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首句“黄叶红花倚晚晴”,以“黄叶”和“红花”作为视觉焦点,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的美丽景象。黄叶与红花在晚晴的映衬下,色彩鲜明,相互映照,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这里的“倚晚晴”不仅点明了时间,也暗示了诗人对这一刻宁静而美好的时光的珍惜与享受。
接着,“垂杨开处暮山明”一句,将视线转向远方,描绘了一幅山色空蒙、夕阳映照下的景象。垂杨轻摇,暮山轮廓清晰,整个画面充满了静谧与和谐之美。这一句通过“垂杨”与“暮山”的对比,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如画的景色之中。
“依然拄杖浩歌行”则直接描绘了诗人的形象与心境。他手持拐杖,悠然自得地行走在这样的美景之中,一边行走,一边高声吟唱。这种自由自在、充满诗意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接下来的两句“旧日诗词归少作,眼前温饱即人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创作的回顾与对当下生活的满足。在过去的岁月里,他或许有过许多诗词创作,但现在,他更看重眼前的温饱与生活中的小确幸。这两句既是对过往的一种感慨,也是对当下的珍惜与满足。
最后,“却缘何物遣孤灯”一句,以一个疑问句结束,引人深思。它似乎在问,是什么让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选择了独自面对一盏孤灯?这可能是对孤独的思考,也可能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探索。整首词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生活、对自我内心的深刻思考。
综上所述,《浣溪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同时也蕴含着对过去与现在的反思,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