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上低杨柳,歌舞楼中小月明。
异地谁教宾作主,同襟方见弟和兄。
已从戏局还看梦,纵使诙谈总自清。
一曲游仙催漏短,贪欢怕是听鸡声。
秦淮河上低杨柳,歌舞楼中小月明。
异地谁教宾作主,同襟方见弟和兄。
已从戏局还看梦,纵使诙谈总自清。
一曲游仙催漏短,贪欢怕是听鸡声。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中淮河楼上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古典韵味与深邃的情感。首句“秦淮河上低杨柳”,以秦淮河为背景,低垂的杨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接着,“歌舞楼中小月明”一句,将画面转向楼内,月光洒在小楼之上,映衬着歌舞的热闹与欢愉,形成鲜明对比。
“异地谁教宾作主,同襟方见弟和兄”两句,通过对比异地与同地,宾主与兄弟的角色转换,表达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情感与深刻哲理。在不同的场合下,人们的身份与关系会发生变化,但真正的友情与亲情却能跨越时空,显现真我。
“已从戏局还看梦,纵使诙谈总自清”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无论是游戏还是梦境,都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真实世界。诙谐的谈吐中,依然保持着内心的清明与纯净,体现了诗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最后,“一曲游仙催漏短,贪欢怕是听鸡声”以游仙之曲结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在享受欢愉的同时,也预感到了未来的离别与孤独,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相聚时光的珍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友情、时间等主题的独到见解,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仆不与时为俯仰,虽在人间少还往。
逢君一揖酒未消,当时不及论宗党。
昨来再见通姓名,世交于汝为弟兄。
我父之师君从祖,凤毛麟角相峥嵘。
少年何处求高价,足迹依稀遍天下。
笑谈满座自生风,咳唾为珠皆照夜。
黄鹤高楼十载前,襄阳逋客曾周旋。
君家名辈信杰出,后先卓荦多英贤。
闻将翰墨动天子,三召比来皆称旨。
老翁七十复何求,出处千秋在青史。
如君健足乃绝尘,燕台可以空群伦。
贫来赠别无杯酒,为报襄阳旧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