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众芳息,景物殊寂寥。
庭前有百合,颖然学春娇。
数枝己耸茂,百朵尤富饶。
拥蔽因巨叶,纷数假长条。
吐秀偏得地,争妍欲干霄。
素粉间璎珞,轻黄染琼瑶。
静若宝幢植,动如鸣佩摇。
尽向杲日丽,不畏炎风飘。
太守雅好事,得之诧朋僚。
绮思入新句,彩图上轻绡。
众目遂赏玩,英华不虚凋。
此物既异常,论议有以招。
人情爱恶间,轻重何以辽。
或谓花之祥,或讥草木妖。
嗟予岂博物,智虑随日消。
欲穷造化理,茫昧增无聊。
疑此亦偶然,发之自根苗。
莫议妖与祥,为公续长谣。
盛夏众芳息,景物殊寂寥。
庭前有百合,颖然学春娇。
数枝己耸茂,百朵尤富饶。
拥蔽因巨叶,纷数假长条。
吐秀偏得地,争妍欲干霄。
素粉间璎珞,轻黄染琼瑶。
静若宝幢植,动如鸣佩摇。
尽向杲日丽,不畏炎风飘。
太守雅好事,得之诧朋僚。
绮思入新句,彩图上轻绡。
众目遂赏玩,英华不虚凋。
此物既异常,论议有以招。
人情爱恶间,轻重何以辽。
或谓花之祥,或讥草木妖。
嗟予岂博物,智虑随日消。
欲穷造化理,茫昧增无聊。
疑此亦偶然,发之自根苗。
莫议妖与祥,为公续长谣。
这首宋代诗人吕陶的《百合》诗,描绘了盛夏时节,百花凋零,唯独百合花开的景象。诗中运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百合花的独特魅力。
诗的开头“盛夏众芳息,景物殊寂寥”,描绘了夏日万物凋零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接着,“庭前有百合,颖然学春娇”一句,点明了主题——百合花,它在夏末秋初之际,依然绽放,如同春天的娇艳花朵,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数枝己耸茂,百朵尤富饶”,描述了百合花的繁茂生长,花朵众多,生机勃勃。“拥蔽因巨叶,纷数假长条”,通过叶子和枝条的衬托,进一步突出了百合花的美丽。“吐秀偏得地,争妍欲干霄”,表现了百合花在适宜的环境中,竞相开放,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
“素粉间璎珞,轻黄染琼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百合花的颜色之美,如同珍珠和美玉。“静若宝幢植,动如鸣佩摇”,将百合花的静态美与动态美相结合,赋予其生动的形象。“尽向杲日丽,不畏炎风飘”,表达了百合花不畏艰难,勇敢面对挑战的精神。
“太守雅好事,得之诧朋僚”,提到地方官员对百合花的喜爱,以及与朋友分享这份喜悦。“绮思入新句,彩图上轻绡”,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同时想象着将这美景绘于轻柔的丝绸之上。“众目遂赏玩,英华不虚凋”,强调了百合花的美丽被众人欣赏,其精神价值不会因时间流逝而减损。
最后,“此物既异常,论议有以招。人情爱恶间,轻重何以辽”,诗人反思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往往基于个人喜好,而这种喜好又可能受到外界影响,体现了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或谓花之祥,或讥草木妖”,反映了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疑此亦偶然,发之自根苗”,诗人认为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可能是偶然的,但其根源是内在的。“莫议妖与祥,为公续长谣”,表达了诗人希望人们不要过于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要深入探讨其本质。
整首诗通过对百合花的描绘,不仅赞美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命力,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规律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