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水袅炉烟,风动篆纹浮碧。
又是一廉纤雨,报黄昏消息。
湿云天远燕惊寒,愁对小楼立。
明日百花归去,怕子规声急。
沉水袅炉烟,风动篆纹浮碧。
又是一廉纤雨,报黄昏消息。
湿云天远燕惊寒,愁对小楼立。
明日百花归去,怕子规声急。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忧郁的画面。沉香在炉中缓缓燃烧,缕缕轻烟缭绕上升,如同篆文般在空中舞动,颜色由白转碧,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氛围。微风轻轻吹过,使得篆文般的烟雾更加生动,仿佛在空气中留下了痕迹。
紧接着,词人笔锋一转,描述了窗外的一场细雨,它似乎在向黄昏传递着某种信息。雨丝轻柔地洒落,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水珠,远处的云朵因雨水而显得更为遥远,燕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显得格外敏感,它们或许感受到了寒冷与不安,匆匆飞过。
词中的“湿云天远燕惊寒”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暗含了情感的投射。燕子的惊寒,或许象征着词人内心的某种触动或忧虑。面对这即将离去的春日景色,词人独自站在小楼之上,凝视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对美好时光即将逝去的不舍与惆怅。
最后,“明日百花归去,怕子规声急”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百花的凋零预示着春天的结束,而子规鸟的叫声,通常被视为哀伤的象征,它急促的鸣叫,更增添了词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奈。词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终将消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和对过去的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词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清末文人在面对自然与人生变迁时的复杂心境。
清源西郭先生庐,先生食贫身校书。
先生有母年八十,綵衣白日来庭除。
天朝旰食求秀孝,人偕计吏趋公车。
堂堂此士固殊众,浮湛不去将何如。
白头偏亲要菽水,青云有路迟吹嘘。
尧天自乐足甘旨,安仁时赋行版舆。
吾知忠臣出孝子,有道不独鸣州闾。
金花鸾诰指日至,丹枫雨露无时疏。
先生先生勉终初,功名一笑真绪馀。
高堂蚤夜承起居,病起加餐厌寒菹。
来兹逾八还望九,盘中好致春江鱼。
闻名不一识,始识还我辞。
问子何所之,出为百里师。
滦河偪幽朔,士有刚勇姿。
一陶以礼乐,揖让中州为。
傥可行所学,无择官高庳。
上以育人材,下以开民彝。
为国右庠序,深意良在兹。
海风天南起,桐叶初去枝。
诸侯起相送,张饮连夕晖。
子有二三策,宿昔献彤墀。
从来志经世,况有御史知。
兹焉发初轫,远大以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