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李,继忠襄。京兆李,王咸阳。
唇齿相依势相望,搆谗煽虚撼金床。
王纲偏,圯弗攑,上弗急君父,同盟不相援。
徵兵关中伐太原。
大丞相,偏将军,士马百万蹂燕云。国已墟,关来从。
尉之陀,窦之融。
太原李,继忠襄。京兆李,王咸阳。
唇齿相依势相望,搆谗煽虚撼金床。
王纲偏,圯弗攑,上弗急君父,同盟不相援。
徵兵关中伐太原。
大丞相,偏将军,士马百万蹂燕云。国已墟,关来从。
尉之陀,窦之融。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所作的《大明铙歌鼓吹曲十三篇(其十)招关中》。诗中以太原和京兆李氏家族为背景,描述了两个家族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政治动荡时期,他们如何因背叛和不援而陷入困境。"唇齿相依势相望"形象地描绘了两族原本的联盟状态,然而"搆谗煽虚撼金床"暗示了谗言和虚伪导致的信任破裂,动摇了他们的根基。
"王纲偏,圯弗攑"反映了朝廷纲常的失衡,导致无法维护稳定。"上弗急君父,同盟不相援"进一步揭示了高层的冷漠和同僚间的背弃,使得太原李氏面临孤立无援的境地。"徵兵关中伐太原"则展现了外部势力对太原的军事威胁,加剧了其危机。
最后四句"大丞相,偏将军,士马百万蹂燕云。国已墟,关来从。尉之陀,窦之融",可能是在列举具体的人物或事件,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局势的恶化,以及一些关键人物的立场转变。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展现了权力斗争、背叛与忠诚、国家衰败的深刻主题,语言凝练,情感激昂,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和警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