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避雨过民舍,一本山丹恰盛开。
种久树身樛似盖,浇频花面大如杯。
怪疑朱草非时出,惊问红云甚处来。
可惜书生无事力,千金移入画栏栽。
偶然避雨过民舍,一本山丹恰盛开。
种久树身樛似盖,浇频花面大如杯。
怪疑朱草非时出,惊问红云甚处来。
可惜书生无事力,千金移入画栏栽。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避雨偶遇山丹盛开的生动图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想象,通过鲜明的画面展现了山丹花的美丽与特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书生无力移植山丹的惋惜之情。
“偶然避雨过民舍,一本山丹恰盛开。” 这两句设定了一种偶然的、自然的情境,诗人在逃避雨水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普通百姓家中的一本山丹正在盛放。这里,“恰”字用得极好,表达了时间上的巧合,也增加了一份惊喜。
“种久树身樛似盖,浇频花面大如杯。” 这两句具体描绘了山丹的外观特点。长期栽培下的山丹枝叶茂密,形如屋檐,而经常浇灌的花朵则如同盛满水的杯子,这种比喻生动而形象。
“怪疑朱草非时出,惊问红云甚处来。”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山丹异于寻常的色彩和出现时间的好奇。这里,“朱草”指的是山丹花的鲜艳颜色,而“红云”则是比喻山丹如同天降的美丽景象。
“可惜书生无事力,千金移入画栏栽。” 最后两句流露出诗人对于无法将这美丽景致带回家的遗憾。尽管愿意花费千金,但终究无法实现。这既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珍视,也透露了诗人内心的无力感和对美好事物的不舍。
整首诗语言平实而富有画面感,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